持续守好“家门口”的幸福|评新而论

2023年04月08日 22:28:0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江苏不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让社区焕发新活力,幸福就在家门口。

  让关键小事在家门口办成

  对咱老百姓来说,有一种幸福感,就是能在家门口办成事。在江苏,越办越好的党群服务中心,成为群众日常爱去、办事“靠谱”的地方。在淮安市清江浦区长西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评新君看到,这个家门口的便民服务中心有23个窗口。涉及到综合治理、司法、公安、民政等多方面,其中,还有若干个综合窗口。采访时,淮安市民曹曦丹女士正在为自己的二胎宝宝办理出生后所需的证件。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一个窗口,不用跑,短短的10分钟,她就办理好了新生婴儿出生医学证明签发、社会保障卡申领等5个事项。

  她欣喜地告诉评新君:“我记得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办理这些业务,我要跑好几个地方,然后要重复交一大堆材料,所以这一次,我就请了一天的假,准备跑这些,结果在家门口这么快就办好了。本来以为是甜蜜的负担,现在是满满幸福。”

  曹女士感受到的高效为民服务,其实也折射江苏着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动基层减负的努力。近年来,江苏持续向基层放权赋能,通过“一件事”综合受理、集成办理、一次办结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企业群众办“一件事”多方咨询、多次办理、多部门跑腿、频繁重复填写信息和提供材料的“痛点”问题,让“多头办”改“一次办”,“多项事”变“一件事”。

  以长西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为例,2021年时这里仅能办理19个事项。现在能就近办理车驾管、法律服务,甚至是开庭调解矛盾纠纷等上百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

  淮安市清江浦区长西街道党工委书记姚岚表示:“在为群众办事的过程中,我们日常就会多问一句、多想一点、多走一步。比如说换了名字,可以同步给他办理驾照、社保卡等等证件的更换。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做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解决和全过程的服务。”

  “多问一句、多想一点、多走一步”。话语朴素,但道理深刻。多问一句,也许就掌握了实情,多想一点,也许就发现了不足,多走一步,也许就拉近了距离。在实践中,江苏正是这样,将管理和服务不断落实到神经末梢、细化到最小单元,发挥网格员、志愿者等群体作用,通过多问多想多走,一方面收集民情民意,另一方面,为行动不便的居民、老人提供全方位代办服务。宿迁市宿城区项里街道十番社区居民王金艳告诉评新君:“社区经常有人上门来服务我们,拉拉家常。也会教我们用手机办理医保什么的,遇到难事一般很快就解决了,没有推诿,也就不会积攒怨气,生活很和谐,每天都特别舒心。”

  在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事项“下沉”村(社区)的同时,江苏“智慧政务”也悄然在基层生根发芽。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部门编制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有21万项,其中网上可办率达94%,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专栏接入江苏的事项68项、高频服务26个。江苏政务服务网的“一网四端”体系,建有省市县三级160个综合服务旗舰店,实现镇村级站点全覆盖,注册用户达1.43亿。

  未来还会更好!评新君了解到:2024年底前,江苏政务服务将全面实现“一网通办”,免证办事成为常态,“苏服码”一码通行,率先建成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届时,无需随身携带、现场出示身份证和驾驶证等实体证照,都能办成事。

  把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

  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还体现在化解矛盾、消弭纠纷上。日常生活中,群众产生的矛盾纠纷,大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但如果轻易放过,很可能会逐步变成大冲突。

  为此,江苏全省各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健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提高精细管理水平。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葛庄村完善“击鼓议事堂”“法润民生微信群”等载体,让村民遇事找法触手可及,让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最终评判者。南京六合区集中司法、公安、检察院、法院、妇联等多部门的资源力量,打造了一支专职调解队伍,走村入户帮助老百姓解决烦心事。还有不少地方以科技赋能,提前预警、介入矛盾。

  生活中,老百姓遇到困难事、烦心事或者发生争吵时,通常会打110寻求帮助。但往往发生纠纷的事情属于多个部门,一来二去,不仅耽误了时间,问题也难以真正解决。而在南通,当地运用大数据直接“对症下药”,变被动调解为主动"破冰"。

  南通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主任、大数据管理局局长李俊告诉评新君:“南通就是在数据汇聚共享的基础上,通过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多维数据建模分析,及时感知社会治理风险,依托市县镇联动指挥平台交办处置,再通过行政问效推动问题解决,构建起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和事后问效的全流程闭环。”

  那这套系统怎么发挥实战作用的呢?前不久,家住南通文峰街道的皇甫女士向110报警反映其居住房屋外墙存在雨水渗漏问题。在智慧平台的快速调度下,有关部门在不到5分钟内就迅速接到线索。半个小时内,属地民警、住建、街道相关负责人就实地走访、了解情况。考虑到同一小区可能存在共性问题,为避免矛盾扩大,相关部门当天就对物业进行约谈。问题不但很快迎刃而解,也为小区同类问题的处置提供了参考和规范。

  南通市公安局崇川分局治安警察大队大队长黄宇亮表示:“这样的一种机制下,无论是矛盾纠纷重复警情治理、非公安类矛盾纠纷分流交办,还是重大风险隐患的防范化解,部门联动处置职责更加清晰、流程更加规范,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实现了社区基础更实、警务工作更专的效果。”

  网中诉求有回应、问题能解决,矛盾纠纷隐患即消除。评新君从江苏省委政法委获悉,得益于各地打造出了一系列群众受益、人民满意的社会治理好项目、好品牌,2022年全省群众安全感达到99.2%,创历史新高,群众对网格工作满意率也逐年升高。超95%的矛盾纠纷都能在乡镇(街道)以下得到化解。

  今年,着眼于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江苏将在400个乡镇(街道)推行远程公证服务、新建500个法律援助站点、扩大行政诉讼法律援助范围、完善农民工讨薪案件检察支持机制等10件实事项目,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暖心的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服务的新期待、新需求。

  江苏是一个常住人口超8000万、流动人口超2000万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民生诉求千头万绪、基层治理并非易事。采访中,我们看到的一个个发自真心的笑容、一声声勉励肯定的话语,无疑印证了江苏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取得了成效、得到了认可。但服务人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何让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江苏还在努力中。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所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春龙建议:“要根据需要,进一步微分网格化,通过‘精微网格’的建设,及时高效为社区居民提供相应服务,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也要不断以数字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提升便捷化程度。将智慧党建、智慧民主、智慧城管、智慧物业等功能引入网格管理,开辟民意征集反映渠道,有效收集和疏导民意,使基层治理在获得更多支持的情况下更加高效、快捷。”

  (来源:记者/郭奉铭 图片/江苏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