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中央饭店》海报
《中央饭店》:寓庄于谐
——一曲市井小民的抗争之歌
文 | 贾冀川
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演出的《中央饭店》是一部匠心独具之作。
剧中一个是从东北流亡到南京的教化学的学究老师仇中和,一个是从江西到南京讨生活的胆小怕事的出租车司机小癸,一个是来自四川的豪横渔夫张顺。日寇的侵略使得一个失去了家乡,一个失去了九个结拜老表,一个失去了妻儿,他们都和日寇苦大仇深。他们恨日本鬼子,更恨卖国的汉奸,他们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刺杀汪精卫。共同的仇恨,共同的目标,把他们聚拢在了一起。
话剧《中央饭店》剧照
然而,如此高大正义之举,没有在预想中严肃、紧张的氛围里进行,而是充满了喜剧性,并塑造出了几个主要角色的鲜明个性。学究老师仇中和本以为周密的刺杀行动,却漏洞百出。他本该带来的炸药,却误带成了木炭。为了掩人耳目,仇中和提议边打麻将边商量刺杀计划,但他却并不会打麻将,是临时抱佛脚学的《麻将零基础入门》。用以对暗号的11日的民国日报,张顺带成了10号的,半张还被他上厕所用掉了。负责炸汪精卫座驾的小癸,总是执着地计算跑出爆炸半径7.1秒够不够。就连配角也让人印象深刻,半途闯入的跑单帮的女人rose,穿着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服饰,行为动作有着香港影星吴君如式的夸张。
可是,刺杀大汉奸汪精卫行动的高大正义并没有在喜剧的笑声中被消解,反而由于这些市井小民对刺杀的不专业,透露着1944年抗战胜利前夜的真实,透露着顽强的底层民意,即背负着家仇国恨的仇中和、小癸、张顺等沦陷区百姓过不下去了,他们要行动。由于汪精卫的病死,刺杀行动并没真正执行就结束了。但仇中和三人却在中央饭店304号谋划行动的过程中完成了凤凰涅槃,由平头百姓蜕变为真正的战士,在地下党员、中央饭店萧经理的引领下加入了新四军。
话剧《中央饭店》剧照
仇中和说:“我就想让世人知道,读书人不光会耍嘴皮子,我们的血也是滚烫的。”小癸说:“当初要是不剿共,一起打小鬼子,也不会让小鬼子欺负到家门口来。”张顺说:“死也好,活也好,就是一眨眼的事,老爷们儿干该干的事儿。”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激情澎湃,这些普普通通的话语通过中央饭店304号房间这个小小的窗口折射了大时代,那是一个伟大民族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源泉。
剧作的舞台设计十分精妙。一桌四椅,两个置于墙边的长沙发,一个挂在边墙上总是出故障的时钟。显然,这种简洁的设计是借鉴于中国传统的戏曲舞台,给予了戏剧角色更广阔的表演空间。房间的背景墙是一块银幕,每当角色设想刺杀计划的时候,银幕上就会以动画的形式对刺杀的过程进行预演。对观众而言,这使得想象中的刺杀行动更具直观性,同时也为剧场这一公共空间制造了轻松的氛围,消解了爆炸、流血可能带来的恐怖感和压抑感。
话剧《中央饭店》剧照
整部剧构思精巧,刺杀计划策划及筹备的过程展现在密室环境中进行,不到两个小时的剧情,以仇中和、小癸和张顺三人为主要角色,很符合三一律。而剧中角色地道的南京方言,将南京市长江路的历史、地理、人文也一一呈现。大量融入的喜剧元素与沉重的历史背景巧妙融合,使得观众在轻松的观演氛围中重温了那个特殊年代南京人民勇于抗争的“家国情怀”。
作者/贾冀川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