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评 | 话剧《民生巷11号——之二》观众微评

2023年04月04日 10:25:17 | 来源:江苏网络文艺观察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专家说 | 穆海亮 

  “剧中多次提到,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这大概只是表象,所谓的落叶归根也只是一种隐喻;实际上,比人的身体寄居更重要的,永远是灵魂的归属与寄托。越是随着岁月流转,身体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人们就越发迫切地回应精神的召唤,而特定场所中的“怀旧”就成为穿越时光的逆向探寻,以凝固的空间弥合流逝的时间,以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念想,达成对当下身体症候的精神修复。”

  ——淡化的情节 诗意的情感 深深的情怀:《民生巷11号——之二》简评 

  观众有话说

  栾开印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

  人们在评论一部文艺作品时,往往喜欢将其与背后的时代背景相关联,也喜欢对其赋予宏大主题。这样做当然无可厚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作品进行升华。但并不是所有作品的解读都适合如此操作。在我看来,《民生巷11号——之二》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之前在进行观剧攻略时,“鲜明的南京本土特色”“好玩的南京故事”是这部剧最吸引我的标签,让我对其有了很强的期待。观剧后,老实讲我并没有体验到很强的南京本土特色,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部剧的喜爱和受到的感动,因为它传达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最质朴、最珍贵的情感。不管是三个国庆之前的友情,还是肖国庆与“小哑巴”的爱情,亦或是剧中人物的亲情,都在时间的流逝中蔓延生长,在岁月的长河和漫长的人生中绵延。因此,温情是我认为这部剧最大的主题。这样的主题看似平淡但也避免了歇斯底里地刻意营造,同样传达出了强烈的戏剧张力,令人动容。

  王璐 南京大学研究生:

  一个巷子,三个老人,几段故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华丽的灯光道具,有的只是最接近生活本身的细节和情感。“摸子走子!”“看子走子!”“你耍赖!”下棋这一对话的多次闪回,是三位“国庆”们从小一起长大的难以割舍的友谊和回忆。虽然老肖的记忆因为疾病时常出现错乱,但他从不会忘记与自己的两位儿时玩伴共同经历的故事。虽然去养老院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老人也能得到更好的照顾,但老肖的女儿还是决定让父亲留在家里,留在两位老邻居的身边。剧中提及的“居家养老”“抱团养老”的概念也让老人们有了希望。在观剧的时候最令我好奇的是钟表的滴答声,有时存在感很强,有时又几乎听不到,让人很想知道背后的设计意图。

  惊喜的是,本次活动的主办方特意设置了“演后谈”环节。主创团队与观众面对面,分享幕后的创作故事和演出体会,对观众更为深刻地理解剧目有很大帮助,同时还邀请专家点评,帮助分析人物和剧情。“演后谈”中,该剧主演也是编剧的肖明老师的解释拨开了观众的疑惑,时间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种压迫感,时钟的每一次滴答声都是一种沉重的提醒,也让观众更能共情老年人的处境。正如专家点评时说的,这部剧的话题虽然沉重,但是真实。“我们三个从小一起在民生巷11号长大,谁也不能给我们分开。”希望每位老人都能老有所依。

  陈晓宇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实习员:

  《民生巷11号——之二》围绕共同生活在民生巷11号的三位“国庆”展开,关注年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养老问题以及与年轻人的代际沟通,具有现实意义。

  剧作的舞台设计极具戏曲美学特征,以“一桌二椅”呈现了三个场景,代表着三户人家的生活,从花灯手艺人马国庆的小藤椅到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肖国庆的躺椅再到德国归来的于国庆的皮沙发,既帮助演员完成动作,又暗示了三位人物的身份背景。三个场景各有三盏不同的灯,与舞台灯光相呼应,通过灯光来实现场景、人物的聚焦,非常巧妙。舞台上悬挂的时钟让人联想到达利《记忆的永恒》中融化的时钟,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情感与记忆愈加凝练、固化而成为永恒。时钟的嘀嗒声贯穿全剧,是时间的流逝也是老年人生命的流逝,在这流逝中关于过去的美好回忆铺陈开来,背景音中反复回响三位主角下棋时的对话,一切都变了一切又好像都没变,三位主角依然坚守故居、抱团养老。

  美中不足的是,剧中关于南京的记忆只有舞台上的荷花灯、老卤面以及停留在台词中的南京地名,如果能加几句南京方言俚语,相信更能唤起观众对于家乡的记忆与怀念。

  宋梦梦 南京传媒学院本科生:

  话剧《民生巷11号——之二》给我留下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讨论了如何面对“老有所养”这一现实的社会问题。老年人不知道年轻人心里的苦,年轻人也看不到老年人眼里的泪,剧中肖国庆说,“不要随便改变熟悉的地方、事和人”,我潸然泪下,因为我也觉得他们不能离开民生巷11号,不能没有马国庆家的老虎灶台和肖国庆做的菜豆花,分别时的暗号……

  虽说把老年人送到养老院,年轻人仿佛可以解脱出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但是如果把这种情况放到老年人自身上来看,好像和“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有所冲突,是一个很难接受和面对的现实问题。剧中三位老人互相扶持、抱团养老的感情,和老房改造的利好政策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更加有生活温度的养老方式,也是属于民生巷11号的方式。

  短短的八十分钟,演绎出了朴实,平实,真实!他们扎花灯,斗嘴,下棋的场面真是历历在目,久久不能忘记。

  于佳茗 南京传媒学院本科生:

  今天是我第一次观看话剧《民生巷11号——之二》,话剧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令人印象深刻,十分贴近生活。

  故事的开始就带着有古老巷子的古生古色,故事的结局也随着历史的推移显得如此沉重。话剧讲述了马国庆、于国庆与肖国庆从小一起在一座民国老宅里生活,但当地政府要进行民生工程改造,老宅要被重新修缮,三位国庆又聚在一起为如何装修以及养老的问题争论不休,产生许多冲突和笑料。即使面对生命极限,他们依然表达对梦想的追求和生活的热爱,三位老人对命运的思辨与超然,是他们对自己命运最后阶段的积极创造,鼓舞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白雪儿子吴杰睿的出现,将三位国庆带回童年往事和青春萌动情愫的追忆之中,同时小川、李大花以及陈小玲的介入,她们的思想观念、语言行为与三位老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剧情有了新的发展,更具有了鲜活的时代气息。

  八位演员形象得演出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真挚的友谊、感人的亲情令人难忘。

  孙慧敏 在读大学生

  这是我第一次看话剧,尤其是小剧场话剧,对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感到很陌生。但是在看过《民生巷11号——之二》以后,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受,小剧场的演绎形式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就好像自己也在现场参与演员们的生活,近距离地感受到演员们流露出的情感。

  话剧中展现了三个“国庆”之间的友情,间接反映了女儿与父亲之间的亲情以及老人对故宅的恋旧之情。从演员间的交流中反映了三位“国庆”不愿搬离民生巷11号的原因,也为后面所提出的老区改造、社区养老政策做了铺垫。《民生巷11号——之二》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人相处的友情、亲情、同学之情、邻里之情、尊老爱幼之情、社会和谐之情……剧中三位“国庆”的友谊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只要你需要,我永远在你能看到的地方。看完该剧我心里感到热热的、暖暖的,对小剧场戏剧也充满兴趣,希望今后可以看到更多优秀的小剧场艺术作品。

  范晖莉  上海戏剧爱好者 退休教师

  看完《民生巷11号——之二》,它让我想起多年前沪上的一个原创作品《长生》,讲的是一位年逾八旬的知识分子不甘于机体的衰老仍然要继续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的故事,如果说它探讨的是老年人的“无能”和“有为”,那《民生巷11号——之二》所要表达的则是无情和有情,同样也是一对“无”和“有”,但却是多维度的。

  这次续集的焦点人物是肖国庆,女儿小川启动了“多米诺”,由此所铺陈开的是另外两个国庆对于发小的情感,他们各自也面临着“无”,但内心又无法舍去“有”,编剧的“他”视角中,也无疑蕴含着自己的人生体验,也一定是折射和映照了当前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每一个人所正在承受的艰辛和责任。秒针是残酷的,无情的,一去不返;回忆是温馨的,有情的,历历在目。

  不得不提一下舞美:还是承续和《民生巷11号》那样一景到底的质朴风格,舞台上三组一桌二椅外加三盏灯,画面感极强,三个国庆坐在各自的板凳,躺椅和沙发上,旁边那个空着的椅子留给观众的戏剧语汇是如此的清晰——我们何时能填补上那份他们渴望已久的陪伴,或者说若干年后,也是我们极其渴望的。

  特别喜欢尾声的画外音,还有舞台前面见证了过往岁月的那盘棋……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