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进涟水县农民程韦舜的家庭农场,只见日光温室里,一排排半人高的架子上长满了色泽饱满、光亮诱人的草莓,前来采摘的游客三五成群,边摘边拍照,尽情享受采摘乐趣。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如今在淮安这片土地上,涌现出越来越多像程韦舜一样的“新农人”,他们扎根乡村,用先进理念、专业知识、现代化技术逐梦乡野,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绿色化发展,在乡间田野奏响动人心弦的“奋进曲”。
温室大棚孕育“致富果”
在涟水县朱码街道,提起五丰家庭农场的程韦舜,附近村民都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佼佼者”。
程韦舜出生于1982年,由于家里条件不好,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十多年来只有春节才能回到家人身边。2013年9月,程韦舜被家乡优惠政策吸引返乡创业,投资30多万元流转70亩土地,种植草莓、圣女果等。
“现在红色圣女果甜、口感好,黄色圣女果前段时间甜,现在有点酸。”讲起不同品种圣女果的特性,程韦舜滔滔不绝。创业十年来,程韦舜积极参加各类学习活动,通过不断试种提高草莓品质和产量,并开创性地在盐碱地里进行种植。同时,他灵活运用自媒体直播、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吸引游客到农场观光、采摘和体验。眼下正值草莓采摘季,每到周末都有200人左右到农场采摘。2019年,程韦舜再次流转101亩土地,建设涟水草莓无病壮苗繁育基地,培育红颜、宁丰、宁玉等多个品种草莓苗,并提供草莓育苗联栋大棚、喷滴灌、育苗容器及基质等配套设施及服务,目前年产草莓苗约150万株,销往江浙沪皖等地。
如今,程韦舜的家庭农场包括日光温室21亩、连栋大棚22亩以及草莓苗繁育基地50亩,年营业额260万元左右。在他的影响下,不少当地村民开始种植草莓等果蔬,涟水草莓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农民收入从平均每亩1.5万元提升到3万元以上。
稻田水产鼓起“钱袋子”
走进金湖县吕良镇军舍村,放眼望去,一片片鱼塘虾塘波光粼粼,风景宜人。“军舍村三面环水,地势低洼、河网密布,生态环境良好,我们‘靠水吃水’,现有荷藕种植面积1200余亩、芡实700多亩、稻虾共养500多亩,水产养殖总面积达8000多亩。”吕良镇军舍村党总支书记柏广友说。作为当地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领头人,柏广友先后获评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淮安市“农副产品营销标兵”、“淮安市有特殊贡献的科技人才”、金湖县优秀共产党员等。
多年来,柏广友爱学习、善动脑、肯钻研,学科技、筹钱款、跑市场,“摸着石头过河”,走上了水产养殖和荷藕种植之路。他洞悉市场需求,迅速行动,承包土地,大胆发展稻鱼综合种养,试种第一年收入8万元。此后,柏广友又根据市场行情开始种植荷藕、芡实,养小龙虾……不断丰富种植养殖种类,同时深耕技术,提升效益。
随着柏广友的成功实践,越来越多的人对水产养殖产生兴趣。柏广友积极帮助村民解决养殖中遇到的难题,邀请专家进行市场分析,主动为村民授课,并帮助村民解决销售难题,引导农户精深加工,扩大销售渠道,以实际行动推动军舍村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村民收入增加。如今,水产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正逐渐开创军舍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田间地头吹起“绿色风”
在淮阴区淮高镇麦田上空,智能植保无人机在喷洒绿色环保的生物农药。“生物农药不仅对人畜、环境无害,而且有助于种植出绿色农产品。”2016年退休后创办绿爱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戴朝新说。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戴朝新在国内首创了种植业标准作业程序(SOP),把复杂的绿色生产技术规程转换为简单、立体、实用的“模式图”,实现了绿色农产品生产像工业化产品生产一样标准化、程序化。此外,戴朝新还组建了由6个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参加的“淮安市A+级绿色技术联盟”,涉及水稻、蔬菜、冬枣、葡萄、草莓、紫芽青萝卜等多个品类,并依托技术联盟平台开展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和销售、检测等免费服务,推动农民生产绿色产品、提高收益,目前已累计实施面积5000多亩。淮高镇大福村顾同香的“老乡冬枣”家庭农场实施新标准后,亩产达2203斤,亩增经济效益3850元;淮阴区王明宝家庭农场种植33亩草莓,采用绿色生产模式后,亩产效益增加近5000元。
IT业白领刘卫春回到乡村,成为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的“新农人”;“芦笋大王”郑标建成一条集种植、采收、加工、运输为一体的芦笋产业链……淮安大地上,无数“新农人”给农村发展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让农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富裕,让农村真正成为充满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