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在盐城盐都区大纵湖镇卫生院的西北角,基建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这里即将建成市急救中心大纵湖急救点,建成后能大大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急救反应速度。确保大纵湖及周边乡镇的群众出现急症时,能更快获得救护车的现场救治。”市急救医疗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胥伟华在现场考察时介绍。
今年年初发布的“市56条”中,认真贯彻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强化疫情防控能力建设,扩容重症医疗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救治能力,强化“一老一幼”等重点对象普惠性保障为重要内容。全市卫健系统高度重视,成立工作专班,逐条细化分解任务,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明确路线图、时间表。
院前医疗急救是全民健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市卫健委优化全市院前急救站点布局,全年新增院前急救站点24个,在高速、国道、省道等交通要道和港区、经济开发区、旅游景区以及诊疗能力达到二级医院水平的基层医疗机构设置急救点,重点补齐农村急救点不足的短板。“除了物质基础,现正在着手准备院前医疗、护理、调度、驾驶等岗位人员培训复训工作,合格后方能上岗。”胥伟华说。
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救治能力,我市还将在两年内分3批次为44家乡镇卫生院配备CT机。第一批次10家,于今年6月30日前配备到位;第二批次24家,将于2024年6月30日前配备到位;第三批次10家将于2024年12月31日前配备到位。
“吸了氧气后,感觉身体很舒服。”28日下午,82岁的郑咸英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亭湖区南洋中心卫生院吸氧。穿戴装置、调整姿势、调节流量……仅需1分钟左右,老人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开始吸氧。该卫生院对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以及孕产妇等特殊人群,开展氧疗服务,可保证24小时运转,最多可供50多人同时吸氧。
目前,我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重点人群开通绿色通道,县、镇、村三级健康服务团队加强对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健康监测,提供动态健康服务。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时为就诊患者检测血氧饱和度,利用氧疗区、氧疗站、氧疗终端,为基层群众就近提供氧疗服务。
持续做好疫情防控,继续加大对全市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ICU床位改建扩容,确保所有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综合ICU和可转换ICU均达4%要求,保障重症患者就医需求。组织开展现场调研,听取各地对医共体建设的做法和工作建议。巩固扩大分级诊疗成效,优化调整医联体组建单位,按基层医疗机构需求选派专家,充分发挥市、县级专家带技术、提能力、惠服务的作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使病人留在基层。同时,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
加强疫情防控药物储备,全市163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药、解热药、止咳类药物、化痰类药物、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类等药物可用天数均达两周以上;小分子抗病毒药预计可用天数均达一周以上。
强化“一老一幼”普惠性服务保障,会同民政部门从服务方式、内容、责任、经费等方面指导支持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开展合作,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多样化的优质医疗服务。鼓励大型或主要接收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卫生机构,加强能力建设,提升诊疗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