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与量,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深化医改的首要工作目标。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度将“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列入工作重点,延续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强基层”的主基调。
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载体,是落实国家、省“强基层”要求、服务群众就近就医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淮安连续三年将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工作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通过打造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为龙头,辐射周边乡镇卫生院为节点,村卫生室为网底,构建体系完善的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基本建成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15个,累计投资11.55亿元。
加大硬核投入,改善百姓就医体验
“以前做核磁共振,要去大医院,预约还要等好多天。现在,在咱们卫生院,昨天预约,今天就做上了。”近日,在涟水县高沟中心卫生院的影像中心门口,王大爷说起此次来卫生院做检查的经历颇为满意。涟水县高沟中心卫生院在2020年被确认为淮安市首批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医院CT、DR、彩超、胃肠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一样不少。前不久,涟水县岔庙镇洪滨村村民纪中林因脑梗塞、冠心病、电解质紊乱等老毛病复发,被家人送到涟水县高沟中心卫生院。住院期间,医院邀请了上级专家会诊,同时给予老人精心治疗、护理,老人的病情逐日好转。他儿子说,近几年涟水县高沟中心卫生院变化实在太大了,不仅设备越来越好,医生的水平也越来越高,老百姓一般的病不用进城都能在家门口解决。
“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原有县、乡、村三级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基础上,明确其功能介于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之间,按二级医院标准建设,承担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门急诊、住院服务和康复治疗服务,可以与上级医院共同建设专家工作室和联合病房等,不仅能分担县级以上医院的诊疗压力,也能有效辐射周边乡镇,处理区域内乡镇卫生院无法处理的一些疑难杂症,更好地促进分级诊疗。让村民家门口看好病,又不至于负担太重。”淮安市卫健委副主任赵国强说。
强基层,硬核投入是基础。目前,全市15个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均拥有CT,8个机构拥有核磁共振。全市已经建成的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业务用房面积均超过1万平方米,临床科室设置在10个以上,服务人口均达到或超过10万,在岗职工超过100人、床位设置超过100张、诊疗疾病超过100种,特别是脑梗塞、尿毒症等一些疑难杂症和一些专科疾病在区域医疗中心均能够得到有效治疗,服务能力完全满足辖区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保健需求。
创办特色科室,持续完善服务功能
日前,在淮阴区渔沟中心卫生院,村民李建忠来骨科复诊。因为右膝关节反复疼痛已经2年,在朋友推荐下到淮阴区渔沟中心卫生院做了骨科手术。“这医院不孬,医生手艺也好,花钱少不算,报销比例还高。我做这个手术总共才8000多,报销过后自己也就掏3000多块。”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道路交通的改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医疗中心让农村居民获得优质医疗资源更加便利。“农村居民看病,原本到达二三级医院要耗费近一个小时,现在10多分钟就能到达具备二级医院标准的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享受到价格合理的医疗保健服务,高质量实现‘15分钟健康圈。’”赵国强说。
近年来,淮安对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要求,包括育医疗人才、引高新设备、促流程优化、抓队伍建设等,多管齐下建设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让更多村民留在家门口看病。目前,15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累计建成省级特色科室18个,通过与二三级医院建成专科联盟、区域联动等共建型医联体,开展联合病房、专家坐诊、手术、查房、讲座,让二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提升基层服务能力。2022年,全市农村地区总诊疗量641.75万人次,其中已建成的15个农村区域医疗性卫生中心诊疗量共计188.73万人次,占比近30%,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其中涟水县高沟卫生院县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达17.6%,淮阴区渔沟中心卫生院2022年的诊疗量是2019年的3倍,全市乡镇卫生院诊疗量近三年增长19.8%。
创新管理模式,推动资源合理下沉
提升基层诊疗能力,人才是关键因素。淮安市通过创新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编制管理机制和使用方式,统筹使用区域内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建立岗位固定、人员流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让基层卫生人才“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成为现实。
“我们不断修订完善《绩效工资考核方案》,不断向临床一线人员倾斜,临床一线骨干人员绩效工资可达在编人员人均绩效工资的230%,实现编内人员和编外人员同工同酬。”盱眙县马坝中心卫生院院长毛懋说。近年来,该院注重招聘与内培相结合,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卫技人员高级职称56人,占比30%。
据介绍,现在全市15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高级职称占比达13%,中级职称以上占比达30%。在15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带动下,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占比达49.7%,位列全省第一;全市11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在国家优质服务基层活动中,淮安市覆盖率达52.26%,位居全省前三。
此外,淮安市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还与多家上级医疗机构建立战略性合作,不断深化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服务内涵,积极整合辖区内的医疗资源,补短板、强弱项,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对口建设内科、外科、眼科、口腔科、儿科、妇科等重要科室。与周边基层卫生机构组建横向医联体,人才和资源共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这一系列举措带来的改变是,疑难杂症可在“家门口”诊疗,高难度手术也能在“家门口”开展,全市基层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