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越剧竺派创始人竺水招的女儿
继承母亲的衣钵
几十年的传承与探索
她是竺派最年轻的弟子
她的小生扮相俊朗
台风稳健
本周《艺江南》带您走进
竺小招师徒的戏曲人生
这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一折戏,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竺小招正在给自己的徒弟,青年越剧演员裘赛琳排戏。从一字一句的唱腔,到一招一式的动作,竺小招都要认真把关。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百年传承中的经典剧目,每个流派都有属于自己的版本 。竺小招的母亲竺水招正是越剧竺派艺术的创始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京市越剧团曾出品了由竺水招、筱水招、商芳臣三位越剧大师参演的《梁祝》,引爆全国。
竺水招,人称“越剧西施”,她的唱腔质朴稳健,音色宽厚圆润,表演凝重深沉,儒雅大方,是著名的“越剧十姐妹”中,唯一一位生旦俱佳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儿时的竺小招正是看着母亲唱戏长大的。
1951年,竺水招参与并创办了“云华越剧团”,1956年,该团正式被批准为南京市越剧团,竺水招被任命为首任团长。在跟随母亲从上海移居南京之后,1960年,竺小招考入南京戏曲学校,正式走上了学戏之路。
1962年,竺水招拍摄了越剧电影《柳毅传书》饰演柳毅,这也是竺水招唯一传世的电影作品,《柳毅传书》讲述了凡人拯救神仙的故事,竺水招的扮相俊朗,表演沉稳朴素,明净优雅,没有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她的柳毅是侠肝义胆的谦谦君子,救人于水火,深情内敛,智勇双全。
竺小招完整地传承了母亲的经典作品,在母亲去世之后,她成为了“竺派”艺术的继承人。《莫愁女》中的徐澄公子,《柳毅传书》中的柳毅,《玉蜻蜓》中的徐元宰,以及《碧玉簪》中的李秀英等等都是母亲留下的经典角色。早年间,竺小招极力模仿母亲,她在台上唱一句,台下就发出一片:“象象象”的声音,可渐渐地,竺小招意识到,仅仅依靠模仿是不行的,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越剧《湖畔盲女》,根据印度小说改编,竺小招演盲女的情人桑达。戏里的人物无处借鉴,她就开始通过看印度电影,学印度人的生活习惯、神态和舞蹈动作。这出戏,载歌载舞,富有印度风情,颇受当时观众的欢迎。
在现代越剧《八女投江》中,竺小招扮演东北抗日联军中的一名指导员,该剧讲述抗战时期,东北抗联某部一连的指导员和战士,为了牵制日军大队,在弹尽路绝之中,八位女战士慷慨投江,毅然赴死的感人故事。
从给母亲做配角,到扛起竺派艺术的大旗,竺小招努力了几十年,如今,年逾七旬的她也慢慢告别了舞台。2022年8月,青春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南京上演,其中,扮演梁山伯的正是竺小招的徒弟,裘赛琳。
裘赛琳拜师后,学习的第一部大戏就是《梁祝》。此次,南京越剧团排练的青春版《梁祝》是对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典版《梁祝》的传承,全剧启用的都是青年演员。
青春版《梁祝》经历了两年多的打磨,精简了原版的故事线,并对重点桥段进行更加深度的表达,这对年轻的演员们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整部戏的排演过程中,竺小招一直陪伴在裘赛琳身边,给予她指导与鼓励。
这一版更符合当下审美的《梁祝》一经上演就收获了诸多好评。和自己的老师一样,除了传承传统的剧目,裘赛琳也在老师的鼓励下参与到更多新创越剧的演出中。她参演了现代剧《上邻下舍》,还在《凤凰台》中饰演高力士,不同的角色,都是不同的尝试。
2021年,正值竺派艺术创始人、南京市越剧团创始人竺水招先生的百年诞辰,由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南京市戏剧家协会和南京市越剧团承办的“纪念竺水招先生百年诞辰竺派演唱会”在南京上演。演出汇集了南京市越剧团老中青少九代演员和竺派的在传弟子们,舞台上唱响了熟悉的竺派声韵。
为了筹备这场演出,竺小招倾尽了心力,在她看来,这不仅是对母亲的纪念,也是自己从艺数十年的总结。竺派艺术后继有人,对于其他越剧的后辈们,竺小招也一样一视同仁,无论是谁前来求教,她都会倾囊相授。
当年,正是因为过于忙碌的演出日程,让竺小招与梅花奖失之交臂,所以她更加希望越剧团的后辈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争取荣誉。
一句先生,是后辈们对竺小招最大的敬意。在年少时得到母亲和其他前辈的教诲。如今,她也要将越剧艺术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把更多的演出机会交给后辈,如此,越剧艺术才能生生不息,竺派艺术也能长久地活跃在舞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