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不老,夕阳正好。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知播,知播,传播知识和文化,始终是你们执着的方向。”这是3月4日晚,在“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一段感人的颁奖词。这段颁奖词是写给由13位借助互联网传授知识的退休教师组成的“银发知播”群体,其中有一位叫唐守平,是沭阳一所中学的退休教师。
唐守平(中排右二)
他是缘何与网络结缘,借助互联网传播知识?
单个短视频一周播放量2000多万,视频内容是什么?
获奖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不平凡故事?
……
3月16日上午,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了目前居住在常州的唐守平。在和他的对话里,一个个谜团揭晓。
“这个传动装置,摇把如果顺时针转动,这两个轮子是向外旋转的,方向相反。如果逆时针转动,两个轮子是向里转动的,方向也是相反的。如果我把这根木棒放在这个装置上,木棒会如何运动呢?大家想一想,接下来,我会做这个实验……”3月13日,在唐守平的“抖音课堂”——“@道理学趣味物理实验”视频里,他向大家展示了这个有趣的实验,赢得了很多人的点赞、分享、留言。
“天女散花”“梁祝化蝶”“落体怪现象”……这些起着别致名字的实验,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在唐守平的抖音平台上有几百个。“1979年,我考上了淮阴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科,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连云港一所乡镇初中任教。”唐守平回忆,在那个设备匮乏的年代,“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是工作常态。在乡镇学校从教19年,唐守平总会想尽办法,让很多人觉得物理很有趣,从而激发孩子们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绳子、瓶子、树枝、农具……那些看似平常的东西,被他改造后竟然变成了神奇的教具。
2001年,唐守平调任沭阳一所中学从事电教工作。“忙碌的工作之余,我也会抽时间去探索更多有趣的物理装置。”唐守平说。
“二十年前,我听了南京师范大学刘炳昇教授的物理讲座。刘教授在讲座中,做了很多有趣的物理实验,我感觉非常有意思。我想,如果我也把这些实验做给孩子看,他们肯定也会很喜欢!”唐守平说。
一场讲座,在唐守平心里播下了一粒新奇有趣的种子。而唐守平又在这粒种子的激发下,开始了无数的探索和实验。曾经有一年多时间,唐守平做了一百多件原创教具,让物理现象更直观更好玩。同时,他还把实验带进课堂,不仅自己做,还带着学生一起做,让孩子了解到实验背后的原理。
多年来,唐守平自制的物理演示教具多次荣获省级大奖,还获得7项专利。他指导的多名学生还获得国家级或省级奖项。2019年,唐守平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跟随刘炳昇教授继续深造,每周末往返南京、沭阳,并加入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科普队担任指导老师,与学生们共同探讨神奇的物理世界。
“2020年初,因为不便外出交流,我便将拍摄的趣味物理实验视频发布到抖音上,目的是让更多人通过我的视频,能够喜欢科学,从而学好科学。”唐守平说,2020年8月,他发布了一个“静电章鱼”视频,一周时间播放量2000多万,点赞100多万,他第一次感受到网络力量的强大。这也让他非常欣慰,因为数字的背后,蕴含了家长和学生对实验的喜爱。他也希望更多的老师和家长让学生多做实验,这样学习会变得容易,物理也会变得简单。
说起“静电章鱼”这个实验,其实无需复杂的器材,仅仅一根PVC水管、一段塑料捆扎绳和几张餐巾纸就可以搞定。实验中,唐守平先将塑料捆扎绳中间打结,两端撕开后成细条状(塑料丝),展开放在桌面上,然后用餐巾纸先摩擦塑料丝使之带电,再摩擦PVC管也带同种电;之后,他左手将塑料丝迅速抛在空中,塑料丝因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右手握住PVC管托在塑料丝下方,它们间相互排斥,塑料丝便悬浮在空中,并跟着PVC管移动,形如章鱼,故取名静电章鱼。唐守平解释,这是因为静电力的作用。
“很多视频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有时候甚至要重拍十几遍,我的普通话又不是太好,要加字幕,一个视频剪起来至少要花40分钟。”唐守平说,拍摄视频还得到了爱人周康花的大力支持。据介绍,他们租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做教具、做实验和拍视频,存放实验器材,虽然花去了很多退休金,但他们觉得很值得。
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十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8%。短视频和直播已成为用户获取资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专业创作者作为科普内容主力军,受到广泛欢迎。
“物理是许多学科的基础,做物理科普这件事得到认可,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次获得这个荣誉,也是对我莫大的鼓舞!”唐守平说,将来他还会继续做好青少年科普工作,希望更多的青少年喜欢科学、学好科学,为祖国科学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