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两会云客厅》,邀请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走进北京前方驻地演播室,围绕大会的热点关注畅聊感受感想,展望美好未来。
两会云客厅:
生态优先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本期嘉宾:
周 斌 全国人大代表 盐城市市长
万闻华 全国人大代表 泰州市市长
龚绪龙 全国人大代表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集中系统地阐述了“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总书记还十分关心江苏的生态文明建设,就进一步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加强太湖治理等,与代表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在总书记的心中,江苏的未来图景应当是“绿意盎然”的。
三位代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他们如何理解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之间的关系呢?
盐城: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 盐城市市长 周斌:
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搞不好就不是“金山银山”,反而成了亏钱买卖。我的理解,忽视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空讲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盐城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推动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发展空间全面拓展。
泰州:
不必在我、必定有我
永续发展是千年大计
全国人大代表 泰州市市长 万闻华:
有幸近距离聆听总书记讲话,心情十分激动,特别是总书记讲到,“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要树立新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的理解,生态保护是“潜绩”“真绩”,永续发展是千年大计。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要贯通把握总书记亲自提出的“两山论”、美丽中国、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系列重要思想,以“不必在我、必定有我”的韧劲,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
全国人大代表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 龚绪龙: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心、关注让我们信心倍增。我认为,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良好生态环境还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推动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高质量发展。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就曾嘱托江苏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碧水蓝天”工程,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此后,总书记每次来到江苏视察,都会详细了解工作的进展与成效。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江苏以“为全国发展探路”的姿态笃定前行,让“美丽江苏”的图景充分展现。特别是过去五年来,在GDP连跨4个万亿元台阶的同时,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PM2.5年均浓度下降33%,实现2013年以来的“九连降”;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相较于5年前提高30.4%;长江生态岸线比例提高到6成。
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这对于人口大省、国土和资源小省的江苏来说并非易事。如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三位代表分享了好的探索与经验。
盐城:
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 盐城市市长 周斌:
近五年来,盐城和全省一样,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
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全过程防控、全地域保护、全形态治理。
二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凡是不符合安全环保标准的项目坚决不谈、不上,努力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三是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积极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条子泥为代表的“生态岛”建设已成为多种物种的栖息天堂。在黄海湿地成为长三角中心区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之后,又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成为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举办地,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盐城生动实践的重大成果,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盐城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认可。
泰州:
打好组合拳 护佑一江碧水
全国人大代表 泰州市市长 万闻华:
总书记希望江苏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万里长江奔腾入海之际,馈赠了泰州近百公里的“黄金水道”,这是泰州最为重要的生态区域。近年来,泰州以成为全国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为契机,创新开展“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形成了一批全省首创、全国领先的工作经验。
泰州开展了“一套体检”,覆盖长江干流3公里缓冲区,约470平方公里,形成了一批“问题清单”“管理清单”;建好了“一个平台”,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眼观六路无死角、耳听八方无遗漏”;实施了“一批行动”,累计投入了130亿元,标本兼治解决了一批“历史之忧”和“沉疴之患”;构建了“一套机制”,实现长江泰州段全市域、全要素、全时空的综合监管;集成了“一套打法”,为黄河、淮河、太湖等其它流域的系统化治理提供了借鉴。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全国人大代表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 龚绪龙:
对这些年江苏生态环境的改善,我感受也特别深。我觉得江苏有两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是实施了一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一体化修复示范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生态系统质量有效改善,特别是依托工程实施带来的良好生态,提升了工程所在地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是大力推进长江沿线等重点地区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为长江经济带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我也有幸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我们总结了一条经验,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从分析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出发,开展系统调查、问题诊断、恢复治理及智慧监管,这是值得今后大力推广的。
正是这些努力,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青山绿水触目可及。如何擦亮生态底色,让“绿意盎然”的未来图景在江苏早日呈现为现实模样,这是江苏落实“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一道必答题。如何答好这道必答题,三位代表分享了他们自己的思考。
盐城:
做好“四篇文章”
让“黄海明珠”更璀璨
全国人大代表 盐城市市长 周斌:
“天蓝地绿基因红”交相辉映是盐城的一道靓丽风景,也是最为宝贵的发展资源。盐城将统筹做好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生态、绿色宜居四篇文章,打通更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
一是加快绿色转型,让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大健康和数字经济、海洋经济“5+2”新兴产业体系,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
二是坚持民生为本,让优美生态环境成为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源泉。让人民群众更加深切感受到,生活在盐城有一种幸福,就是推窗见绿、开门见景、敞开心扉深呼吸。
三是放大世遗品牌,让优美生态环境成为建设高能级城市的魅力展现。举全市之力办好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让大美湿地、世遗美景成为联通世界的桥梁纽带,让盐城成为更加璀璨的“黄海明珠”。
泰州:
推动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全国人大代表 泰州市市长 万闻华:
发展实践中,我们也深切感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后工业文明时代,可以说绿色生态是最大的财富和优势。泰州将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致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生态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方面,做好“生态+”的文章,深度整合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特色农业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绿色有机农业、生态健康旅游、生态权益交易等新业态,在生态“绿起来”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富起来”。
另一方面,做好“+生态”的文章,推动碳排放、环境影响和能源技术评价融合,依法依规淘汰“散乱污”企业,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在产业“优起来”的同时让发展方式“绿起来”。
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 龚绪龙:
生态资源是“金扁担”,一头挑的是绿水青山,一头挑的就是金山银山。
我觉得,一方面要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加快产业“智改数转”,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全面增强绿色经济新动能。
另一方面,深入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展望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让我们携手同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共建更加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