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两会云客厅》,本期邀请了四位嘉宾走进北京前方驻地演播室,围绕“实体经济”这个关键词,畅谈心得感悟、共话落实举措。他们是: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市长赵建军;全国人大代表、常州市市长盛蕾;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市长王进健;全国人大代表、镇江市市长徐曙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江苏把脉点穴。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勉励江苏,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如何深刻理解总书记的指示要求,让实体经济站在经济发展的“C位”上,各位代表怎么看?
【强化“四敢”担当 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城市范例 】
赵建军代表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勉励我们 “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次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我们更加深切感到方向更明了,信心和干劲更足了。无锡向来以制造业起家,凭实体经济立足,这个“看家本领”不仅不能丢,还要持续地强基补链锻长板。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进一步强化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作为,聚力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城市范例。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盛蕾代表说,现场近距离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们听得心潮澎湃!总书记始终对江苏这片热土深切关怀,对江苏发展给予殷切期望。制造业是常州的“压舱石”,也是“千斤顶”,基础好、门类全,常州唯有扎扎实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牢记嘱托、不辱使命。
【实体经济是立市之本、富民之源、产业之基】
王进健代表说,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充分体现了制造业在经济发展大局的重要地位,为我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扬州把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富民之源,也是产业之基,具有重要的“压舱石”“顶梁柱”的作用。
【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市战略 】
徐曙海代表说,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的时候,又着重强调了实体经济。镇江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牢牢稳住工业经济这个“压舱石”,同时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条路要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回顾来之极为不易的成绩,正是得益于遵循了总书记的嘱托要求,坚守实体经济,发挥了稳定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有一组数据和大家分享:202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大关。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其中,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以上,居全国第一,成绩令人振奋。不过,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如何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就是要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如何贯彻好落实好总书记的要求?各位代表分享了新思路新举措。
【无锡:推动产业集群化融合化发展】
赵建军代表介绍,目前无锡已经有10个产业集群规模超了千亿,其中3个产业集群已经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扎实和推动实现产业集群化融合化发展:一是整体分类推进,确立了夯实提升15个现代产业集群,集聚构建5个未来产业集群的总体思路,无锡正在高效运作各个产业集群的推进专班,建立完善产业发展的监测体系;二是推动链式发展,深入推进“两机”、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特别是加强对产业链上下游的集成整合,进一步扩大比较优势,锻造新兴优势;三是建强特色园区,今年的目标是重点打造15家集聚度高、承载力强的特色产业园。
【常州:跑好新能源“主赛道”】
盛蕾代表介绍,常州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定位,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进一步推动地标产业的强链,传统产业的升链和未来产业的建链,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的硬核产业集群。常州也正举全市之力打造一个“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新能源产业融合集群,建设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目前,常州已形成“发电、储能、输送、应用”四端的产业生态闭环,去年新能源产业的产值已经突破5000亿元,正朝着产值和市值两个过万亿的目标阔步前行。
【扬州:精准施策 建设产业科创名城】
王进健代表介绍,扬州近几年来一直坚持实体经济为主,在产业科创名城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做了很多工作。根据扬州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选择了占扬州制造业总量的75%以上的13个重点产业,包括了汽车及零部件、新型电力装备、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等这些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同时,扬州又结合未来产业的发展的需要,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航空产业,每一个产业确定了1个发展规划,确定了1名分管领导,建立1个基金,落实1个园区,制定1项推进政策,通过这5个“1”推动这些重点产业发展。
【镇江:精准发力 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链 】
徐曙海代表介绍,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在“链”上精准发力,推动产业链相互助力、共同推进。镇江的产业门类还是比较齐全的,在31个国民经济制造行业大类中就有30个,但是坦率地讲产业链水平还不够高。这两年,镇江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链,作为镇江产业强市的核心抓手,明确了“四群八链”主导产业体系,实施产业强链行动。一是抓龙头,组建了8条重点产业链产业联盟,依托这些龙头企业吸引产业链配套企业和创新要素集聚。二是抓节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滚动梳理重点产业链技术需求。三是抓配套,镇江力争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和“四群八链”的匹配度能超过80%。
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各地都有实招硬招。习近平总书记在审议中还强调了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进行了相应部署。那么如何跑好数字经济这条“新赛道”,为实体经济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在江苏掀起的“智改数转”新浪潮中,各地又有什么好思路与新举措呢?
【无锡:抢占“新赛道” 为新时代工商名城赋能】
赵建军代表表示,大力发展基于制造业的数字经济是无锡的战略选择。“数实融合、赋能加持”是突破方向,“一链一策”培育壮大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服务等“传统强项”,积极抢占人工智能、云计算、量子科技、元宇宙等“新兴赛道”,确保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规模能突破7000亿元。强化智改数转的支撑,尤其是以传统产业和“两高”企业为重点,加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步伐。强化应用场景的牵引,以更多实战性实效性强,牵引力推广力大的标志性应用场景,牵引带动数据汇集治理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全方位为新时代工商名城建设数字赋能,加持支撑。
【镇江:构建数字产业格局 加快形成集聚效应】
徐曙海代表表示,这两年镇江市委市政府坚定地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赢得优势的战略之举。镇江构建了以数字经济为核心、数字产品制造、数字产品服务为主导方向,工业物联网、智能装备、工业信息软件、数字游戏等细分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数字产业格局。镇江将加大数字经济产业引进的力度,加快形成集聚效应,强化数字赋能增效,推动更多企业“上云 用数 赋智”,夯实数字人才支撑。计划到“十四五”末,镇江建成数字技能公共实训基地5个,培育数字技能人才超过12万人。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如何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来自徐工集团的单增海代表交流时,肯定了徐工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科研投入,向中高端提升的做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如何通过创新驱动,提升“江苏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扬州:加大研发投入 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
王进健代表表示,扬州现在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每年力争新增加高新技术企业700家,争取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能够突破3000家。通过“专精特新”计划来培育行业当中的“小巨人”,通过这些“小巨人”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要提升质态,推动技术改造,使企业的技术水平装备水平能够得到提高,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占GDP的比重,鼓励企业申报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真正能够做到自主可控,有自己独有的技术。
【常州:强化关键技术供给 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盛蕾代表表示,今年是常州冲刺GDP“万亿之城”的决胜之年,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性变革正加速孕育。常州将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全要素创新生态,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让创新动能更加强劲。一方面培育好企业创新主体,常州出台了“创新20条”“产业30条”等政策,推动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另一方面,提升研发平台、合作园区载体能级,全力打造长三角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等多层次研发平台,深化“揭榜挂帅”,强化共性关键技术供给,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稳基础、育先机,新征程上江苏还将坚定信心、接续奋斗,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根基命脉,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交出不负总书记重托的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周明 高彦 罗聪懿 臧西宁 李俊彦 郭艺 杨帆 无锡台 常州台 扬州台 镇江台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