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十七部门日前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研制教学内容、加强人才培养等。在江苏,不少高校都设有与“机器人+”有关的专业,对标《方案》,它们对下一步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部署。
南京邮电大学:与大厂合作共建人才实习实训基地
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自成立初期就开设了“机器人+”相关课程。围绕江苏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的智能感知、信息融合、人机共融、集群控制等问题,学院开发了开放环境下多智能充电机器人、多机器人协同分拣、机器人钣金自动化装备及系统等。学院还设有机器人信息感知与控制研究所,主要面向康复机器人、移动服务机器人这两个方向,开展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工作。
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王彩玲介绍:“我们有很好的基础。结合这个《方案》提出的具体需求,我们已经和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开展了很多合作。还和百度、科大讯飞、运满满等企业展开了深度的合作,把企业的先进案例引入到课程当中,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下一步,学院将进一步致力于开展多场景下高精高效机器人系统及设计、物联网环境下单机器人控制、物联网环境下多机器人控制、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网络一体化安全分级预警、物联网环境下智慧物流大数据平台等五个方向的研究和开发。提升新能源、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相关专业学习工业机器人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共建了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工程中心,以及教育部公共开放实训基地。学校教师深入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近两年横向项目到账100多万元。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杨海波说:“面向职业本科这块,我觉得主要还是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这一块。因为这个技术要用,首先要有人。我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做一些课程和一些人才培养的方案。”
本学期,学校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这两个专业的大三学生,需系统掌握工业机器人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新学期的首节专业课,授课教师倪寿勇给学生讲授了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及演变过程。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倪寿勇说:“从教学目标上来讲,我们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当前在市场上主要应用的几款代表性的机器人,知道它们的主要的特点,还有应用场景。”
此外,学校还将把专业课课堂搬到合作企业,邀请企业导师给学生授课。
倪寿勇介绍:“传统更多的是偏重于工业机器人的运行、维护。工业机器人的自动编程这一块,侧重点比较要多一些。随着《方案》的出台,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觉得学生在校期间,要更多地去投入到实践实训、实操,然后增加自己的动手能力。”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李佳诚说,“机器人+”应用几乎进入各行各业。“我的专业是机械电子工程,也跟‘机器人+’息息相关。所以在大学期间,我会多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将来成为复合型、精深型、创新型人才,提升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掌握更多技术,提升就业竞争力
江苏高职院校也纷纷对标《方案》,增加或调整与“机器人+”有关的课程。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试点机器人专业的院校之一,该校将依托2021年建设的“工业机器人编程实训室”“智能控制技术实训室”“工业机器人维护实训室”,让学生掌握更多“机器人+”新技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将进一步探索“物联网+机器人”的应用,增强学生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就业竞争力。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姜坚 王健安 谢健 编辑/徐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