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在苏全国人大代表、住苏全国政协委员如何履职?在他们的履职过程中关注哪些热点、难点?有哪些议案提案被带到全国两会上?今天开始,本台推出系列报道《代表委员履职风采》,聚焦代表委员深入基层调研,认真收集社情民意,积极为高质量发展建言、为改善民生献策的生动过程。今天我们首先来关注,全国人大代表邢青松和全国政协委员宋青。
【全国人大代表邢青松:以产业创新推动乡村振兴】
有“螃蟹大王”之称的邢青松,从事螃蟹养殖30多年,影响和带动了10多万农户增收致富。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指导合作社社员筛选优质蟹苗,备战即将到来的投放“黄金期”。这些年,邢青松带上会的建议也多与自己熟悉的产业有关。去年,他带来了《关于请求加大对池塘养殖生态化改造支持建议》《关于支持创建县区级生态产品交易创新平台的建议》等3项建议,均得到了相关部委高度重视。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邢青松说:“其中特别是我们生态化改造,池塘生态化改造建议提了以后,得到了我们水利厅,包括农业农村部这方面大力支持。”
这些天,他忙碌蟹苗“春播”的同时,也集思广益完善两条关于乡村振兴的新建议。他告诉记者,螃蟹养殖是江苏淡水渔业中最具特色与影响力的支柱产业之一,但蟹种也出现了退化,产业发展面临瓶颈。他建议,在国家层面打造联合育种平台,整合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培育新品种、新品系,打造河蟹种业硬核“芯片”,以科技创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进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扎根农村。
邢青松说:“通过乡村振兴,把我们的年轻人都吸引到村里去,我们给他搭建平台,让他们大有作为,特别是我们的大学生,这是这5年当中我们要做的事情。”
【全国政协委员宋青:持续发力为绿水青山“代言”】
全国政协委员,苏州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宋青长期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在2018的全国两会上宋青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中的环境修复执行机制的提案,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生态环境部的高度重视,助力推动最高检、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的意见;在随后的履职过程中,宋青又陆续提出推动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资金基金化管理、完善基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等相关建议,推动生态环境修复的中国实践不断完善。
全国政协委员、苏州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宋青说:“我长期关注绿色低碳发展,跟我个人的专业背景有关系,所以在发挥个人专业特长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要把它融入到我们委员在履职的每一个环节每个阶段,能够不断的提出能够呈现前瞻性的、专业性的、系统性的、科学性的这样一些建言。”
今年,宋青关注的焦点依旧是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现实问题。在太湖调研时,她发现太湖禁渔工作的深入推进,有力地保护了太湖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整体水质稳定向好。但保有量较大的湖鲚、银鱼、青虾等有在产卵后死亡的生理习性,会对水体富营养化带来潜在问题。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她建议采取"一水一策"的方式发展生态渔业,确保太湖安澜,人水和谐。
宋青说:“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实现我们太湖流域的水生态更可持续的改善,能够实现太湖整个水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的动态的平衡。我会一如既往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做出一个委员履职应有的贡献。”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杨尔希 杨国 南京台 苏州中心站 编辑/赵黎静)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