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春节后向来是求职招聘高峰期,加上经济整体逐步回暖,江苏才市也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双方能否精准匹配?就业结构又有哪些新的变化?
需求回升:线下服务行业用人数量明显增加
2月6日,南京市三场招聘会同时举办,两场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会共计70家单位参会,提供岗位3172个,覆盖文、理、工、法、医等多个专业大类,学历要求以本科及大专为主;新春综合性招聘会上,81家企业带来了3000多个岗位,包括销售、财务、技术员、工程师等,对成熟人才的需求超过7成,年薪10万以上岗位占比约4成。记者看到,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线下服务行业恢复活力,餐饮、剧院、会展、体育馆、旅行社等用人单位开始扩招。
江苏钟山剧院服务有限公司人事专员赵淑妍说:“疫情放开了,我们的演出比之前要增加招人方面,人数上肯定是要多一些,我们这次主要是招维修电工、保洁员以及会务场务的接待员。”
结构优化:传统制造业引进更多数字类人才
活动现场,IT软件、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创新产业继续保持较为旺盛的引才需求,同时,传统制造业企业仍是招工大户,机械、建筑、化工等行业招聘人数多,但在需求结构上有新的特点:与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导向一脉相承,这些企业也在引入更多软硬件、数字类等技能型、管理型人才。
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招聘经理邵苑说:“今年校招有100-200人这样一个需求量,之前可能我们更多地只是说招聘机械专业的人才,现在也是在拓展一些新的领域的人才,像大数据还有算法、故障诊断等等,普工基本上需求量是逐年在减少的。”
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市场发展部部长杨本荪说:“可以看到有很多传统行业带来的岗位和以往不同,有数字型的,有软件类的,有人工智能型的,而非过去一般地以生产线为主的员工招聘了,这就反映了生产型企业也在为短板做强链补链,强的是人才链,补的是融合链,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人社部门事先会摸排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需求,尽量促使双方精准匹配,但是今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求职者,因为受到此前疫情影响,实践经验较少,从校园到社会的这一步走得并不容易。
求职者许同学说:“希望尽可能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工资待遇能在8000块钱左右,不太好找,现在经济还在复苏期未来可能会好一点。”
精准匹配:以充足岗位和培训弥合供需落差
对此,人社部门一方面将持续组织各类招聘会,提供充足岗位给广大求职者,另一方面将加大政策性培训力度。不少用人单位也表示,将通过岗前培训等形式弥合供需落差。
江苏汇鸿国际集团中嘉发展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陆丽娟说:“建立了外贸业务员全业务链的培养体系,新员工进入公司以后,也会有轮岗的机制,在单证储运部、财务部门都会进行轮岗,通过这种方式来适应岗位的需求。 ”
南京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韩小燕说:“今年我们将组织各类招聘会不少于1000场,2月份我们安排了251场,我们进一步加大力度组织线上线下、直播等形式招聘努力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供需平台。”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浦沫瀚 杨国 编辑/刘琳)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