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治“黑竞赛”这条毒蛇,必须要打在七寸上

2023年01月31日 20:30:39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教育部发布提醒,“共同抵制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活动”,呼吁广大学生和家长共同抵制违法违规“黑竞赛”。

  何为“黑竞赛”,为什么其违法违规?教育部明确:凡是没有列入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都属于违规举办的“黑竞赛”,合规竞赛名单每年都公开、公布、公示。而正规竞赛有着三个主要特征:首先是主办方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对参赛者零收费。其次是主办方为非营利主体。第三是正规竞赛每年只举办一次,具有连续周期性。

  而那些“黑竞赛”则不然,举办上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大张旗鼓办上一场后就没影儿了,没多久又换身行头“马甲”再次招摇过市。其用意也很简单,就是利用助力升学的噱头大肆敛财。因此,这些“黑竞赛”必然要巧立名目,故弄玄虚,贩卖教育焦虑,从而骗取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吸引学生和家长报名参加竞赛。

  然而,教育部早已明确“任何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因此这种违规举办,违法散布谣言的“黑竞赛”危害不小。不仅耽误了孩子正常学习和休息时间,造成家长不必要的财产损失,也严重破坏了公平的教育生态。

  竞赛,是对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验,目的是让孩子在合法合规的比拼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爱好特长。只有规范的、科学的,真正公平、有序、有益的竞赛环境,才能让家长真正看清“唯成绩论”的肤浅和错误,才能让竞赛真正发挥其教育价值。

  近年来,虽然对“黑竞赛”的打击力度不小,但始终难以真正根除。加上现在正处于寒假假期,各种“黑竞赛”更是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头。有需求就有市场,很多家长为了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让孩子快人一步,希望用所谓的“加分项”来走“捷径”,从而争取到更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在这种急功近利的焦虑心态下,被“黑竞赛”轻易蒙骗就成了“愿者上钩”。

  但是,也没有哪个家长真就愿意把大把的金钱拿去“打水漂”。如果“黑竞赛”的奖项全都是一张废纸,很快将臭名昭著,不可能年复一年的招摇撞骗。说白了“黑竞赛”的“黑奖状”,必然是能够敲开某些所谓名校的后门,才会让那么多的家长趋之若鹜。

  更进一步说,“黑竞赛”乱象背后,少不了这些违规学校的身影。他们或许表面上不搞竞赛加分,但背后,却依然大搞暗箱操作,或明或暗地推动家长给孩子报名各种竞赛,家长即便不想报,也不得不碍于形势“随大流”。无论这些学校是为了追求“名校招牌”,还是与违规机构同流合污,这种潜规则才是“黑竞赛”这条毒蛇真正的七寸。

  试想如果每一所学校的招生、升学都能够按规办事,明明白白,“黑竞赛”就算再怎么鼓吹造谣,也难以真正形成气候。所以,不斩断这条地下招生的利益链,单纯教育家长,或是惩治露头的“黑竞赛”机构,都是治标不治本。

  让我们将视野再放大一些,这些违规学校敢于肆意妄为,恐怕也有少数地方教育部门唯名校思维、唯政绩论的思想作祟,对地下招生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错误观念不转变,最终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是“黑竞赛”的屡禁不绝,危害长久。

  因此,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转变这种唯名校论的教育观点,从教育系统内部筑牢防线,加强监管和惩处,彻底肃清学校地下招生的乱象。只要自己做到铁板一块,无缝可钻,我们相信“黑竞赛”机构自然也就可以顺利治理,连根拔除。

  作者:泊南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