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诗 ——《艺江南》传承篇

2023年01月29日 11:14:05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他是著名诗人胡弦

他是胡弦的徒弟青年诗人麦豆

他们在喧闹的都市里琢磨一份诗意

让我们一同去感受

一起读诗

这是诗人胡弦的短诗《江水》。

“从未有一滴水为我们

开口说话。

只有我们自身的血液

在苦苦滚动。”

  一反将流水作为人心境投射的传统,胡弦的诗句直接断开了“我们”和“流水”之间的联系,给人新鲜而锐利的印象。它表达的是人的孤独,人的坚强亦或别的。也许我们只应该吟之,咏之,在吟咏中共鸣,在吟咏中快乐。

  写诗30年,胡弦遍揽国内大小诗歌奖项,其中包括诗集《沙漏》获得2018年鲁迅文学奖。胡弦的诗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诗歌中不可忽略的存在,一行一行静水流深。

  作品印成铅字,在读者眼中呈现出的往往是游刃有余的状态。读者很难知道,一首诗和另一首诗,一本诗集和另一本诗集的风格差异转变之中,包含了作者多少煎熬和苦思。像胡弦这样自觉的创作者遇到的挫折自然不会少。

  灵感不等于没来由的灵光乍现,常常是在作者清醒意识到自身局限,敢于自我否定和不断寻觅出路以后的某个无法预料的瞬间,天赐般来临。胡弦的突破口来自家中厨房的水龙头。

“这一次 ,

它从来的不是水,

而是它本身”

  认识一个水龙头或别的,就像第一次认识它,带着初相识的惊讶。事物的外部似乎永远敞开,而听见它内在的声音节奏,需要感通,洞察,领悟,所谓诗心。

  打通新旧,仿佛天地万物皆可入诗。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胡弦的写作状态都相当不错,他先后出版了《阵雨》《沙漏》《空楼梯》等诗集。集名沙漏象征时间,时间对一个写作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自觉的作者能在时间里思考,反省,蜕变。深沉多思的个性使得胡弦的诗歌也多哲思,多形而上的气质。即使注目的是微末寻常,也不会止于表面琐屑。

  普通生活中的胡弦也和普通人一样,每天上班下班,作为《扬子江诗刊》的主编,他每月都要和同事们一起选稿,审稿,定稿。胡弦的徒弟青年诗人麦豆也是诗刊编辑部的一名编辑,同在一个单位,工作内容又与诗相关,师徒二人交流起来也很方便。

  麦豆的诗多由简洁的短句构成,翻开他2022年新出版的诗集《幼儿园门口的栅栏》,触目都是三五字成行的短诗,词句无修饰,口语性质浓厚。

  麦豆的诗歌风格与他对生活的感受,对语言的理解,乃至和他写作的方式都不无关系。他常常在午饭过后下午上班之间的短暂空闲,绕着单位院子外面的马路散步一回,记下路途中遇见的物象,街道,红绿灯,树叶,学校的栅栏,栅栏里面的孩子,回到办公室,一下就能成诗十几首。

  麦豆的家住在南京城南的秦淮河边,河水流淌,不多的船只来去。河上桥面一天车流轰轰,尽是这座城里为生活奔忙的人,映衬桥下悠闲的钓鱼者,细长钓竿,带露水的青草,诗在哪里。

  胡弦的家住在城北,离长江不远,江边的山丘延伸进小区里,他日常沿江散步或上山锻炼,吹一吹江风,认一认各种不起眼的植物,说不定什么时候这些花草,某次登临又会成为诗里的风景。写生活,写身边事,写人,最亲近的人是妻子。

  除了灵光一现,捕捉刹那的短诗,长诗一直是胡弦创作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他说如果短诗考验的是诗人的瞬间爆破能力,长诗则需要耐力,毅力。

  《葱茏》是胡弦长诗代表作之一,超过两百行,结构复杂,联想繁富,情思深邃。从激发诗人灵感的南京颐和路一带建筑群中的小块绿地,写到木材的制成品,远方的树林,夜中的树林,时间的树林,树如何生长,树的秉性,树与人。葱茏繁茂的是字句和段落,是生机与慰藉。

  长诗,短诗,短促的警句,绵长的抒情,沉稳的叙事,胡弦有意用多样化的形式风格来锻炼自己。他当下正在创作的也是一部长诗,题材关于中国的各大水系。胡弦也把对自己的要求或说个人经验拿来建议徒弟麦豆。

  我们常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这里的诗特指形式整饬,平仄严格的古代诗歌。从古典到现代,解除了形式束缚只剩下分行作为辨识的当代诗,它诗意的发生,必定有别于古诗,对此胡弦有自己的思考。

  很难描述这刺激到底是什么,也很难回答什么是诗。但这不影响写的人继续写,读的人继续读。静下来,以诗的灵动触角碰一碰生活的深处,这是确定无疑的幸福。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