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云港过年,这些怎么能少!

2023年01月24日 10:53:34 | 来源:连云港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春节期间,连云港上下都弥漫着浓浓喜庆氛围,这几天,全市市民用自已的形式表达着对新一年的祝福和美好愿景。

  在老海州,400多位民俗文化表演者组成的踩街队伍气势磅礴,他们身着喜庆的中国红,以饱满的姿态从朐阳门出发,舞龙舞狮、敲腰鼓、游花船……各类民俗表演应接不暇。

  在灌云县下车镇,一支叫“欢哥麒麟队”的“麒麟调”说唱表演队带着锣、鼓、镲等器乐,走一村、唱一村,为基层群众带去了浓浓的年味。

  在海头镇小口村,我市省级渔俗代表性传承人周树合,年三十贴完春联后在初一大早“发五更纸”,开始了祭海仪式,祭拜天、地、路、河、井五神,祈祷他们在新的一年里保佑渔民全家平安。

  在赣榆区沙河镇张庄,精心煮制的炒米水是年初一早上每家每户的“第一口”,烧好的炒米水色泽清亮透黄、满屋子飘香,炒米水里加煮鸡蛋便是年初二接待贵客上门最高的礼节。

  你知道吗?这些过年期间的“寻常事”都是连云港独具特色的年俗,它们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拥有着港城百姓独享的浪漫、奇趣与怪诞,其实,在连云港的年俗里也是有“八大怪”的,它们包含了农民、盐民、渔民、山民的习俗。

  一怪:灶老爷不爱吃海鱼

  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贴灶老爷画像,中午做祭灶老爷的饭菜,很少用海鱼,一般都是鲤鱼,因为海鱼的领导是龙王,双方“水火不容”,如果吃了海鱼,龙王就会呼风唤雨,进行报复,迫于威慑,灶王爷只吃河鱼。菜做好后倒酒、放鞭、磕头祷告,请灶老爷上天多说好话。如果是晚上祭灶,要用肉、糕点、饴糖祭祀灶神,一般都贴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不贴的要说一下。给灶神牌位上粘点饴糖,是要封住灶神的嘴,让他上天对玉皇大帝说好话,玉皇大帝便会降旨保佑人间平安。

  二怪:炒米一年都不变质

  在腊月二十五,都要准备过年的各类食品。年货中必须有豆腐、馒头,其中豆腐寓意“兜福”;同时还要准备米粉做汤圆。忙年期间,赣榆和东海地区则流行炒米烙煎饼,而且还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腊月八、十八、二十八这三天炒出来的炒米放一年不会变质;而且这三天的炒米还专治夏天小孩子拉肚子、发烧,并有去火功效。

  年初二接待贵客上门最高档的礼节,就是炒米水打荷包蛋。到了正月十五晚除闹花灯外,我市农村各家还会“炒虫子”,俗称“炒虫”,即把各种粮食抓一把混合放在锅里炒,寓意把各种庄稼上的害虫都炒死,并按所炒的各种粮食中炸花多的品种,进行选种种植。

  三怪:舞龙队里有全女将

  我市的民间龙舞活动大约始于宋真宗的天禧元年(1017年)。自20世纪30年代,海州地区就有舞龙队,一年四季,逢年过节,锣鼓不断,巡演不绝。目前,我市仍有海州锦屏镇龙狮队、板浦舞龙队和东海县南辰乡老古墩村女子舞龙队等。唯女子舞龙队最为独特。

  老古墩村女子舞龙队成立于清末,主要受到当时义和团运动中,以未婚少女组成的反帝组织“红灯照”斗争精神的影响;自建立以来,在苏北鲁东南地区有着广泛影响,它体现了妇女祈望神龙佑护平安、佑护妇女、佑护一方五谷丰登,社会安定和谐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场表演时,气势宏大,刚柔相济;小场则欢快明朗,刚柔中又透露出几许婉约。小场的人物列具造型,色彩鲜艳而不庸俗,有着较高艺术价值。

  四怪:扎个麒麟去满街游

  “玩麒麟”是灌云地区祈求新年吉祥、人寿年丰、人口兴旺的美好愿望,从正月初一直至正月十五,一个村庄每天都有好几个班子演唱,十分热闹。麒麟以竹篾或芦柴扎成骨架,彩纸贴饰,丹青点染;有的还扎个小人儿骑在麒麟背上,寓意麒麟送子。有的小人两手拿着小镲,还设置了机关,控制的人打镲时手一动,就带着小人儿打镲,十分逗人。

  一个玩麒麟的班子一般有5人组成,一个人上门要钱,被称做“抵笆门子的”;4个敲锣打鼓的;敲镲的扛着麒麟,打大锣的作演唱的起头人。唱的曲调是专门的麒麟调,用微调式,起承转合四句,夹一句锣鼓,再重复最后一句。每唱一段,敲一阵锣鼓,长短视情而定,每到一庄,挨门挨户唱,内容也五花八门,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五怪:盐婆婆初六来做客

  作为淮盐文化的发源地和富集区,我市也流传下诸多“盐年俗”。历史上,盐民对盐婆婆的生日十分看重,宁可少吃几顿,也要在年前就备好香烛纸马,到正月初六的清晨带领全家人到滩头或风车头放鞭炮、烧纸磕头并祷告祈愿。然后手持锹锨等工具到滩上转转风车戽几斗水,或挖几锹泥动一下盐席,对盐婆婆表示忠心。

  盐民对战国时齐相管仲也十分敬重,因为他是“盐神”。正月十六日放鞭炮表示对他“民得其七君得其三”分割利润政策的向往。然后在盐垛上插画管仲像的小旗测风向、观天象,预测原盐收成年景。风和日丽、刮西南风预兆原盐丰收,阴天、刮东北风是欠年的兆头。无论什么结果,男人们总会与乡邻相聚豪饮,家家户户包饺子祈求顺利。

  六怪:“摇钱树”种在船头上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州湾渔民也衍生出独特的“渔年俗”,比如祭海,当地渔民又称“敬老爷”,从腊月二十九晚上一直持续到三十早上。

  腊月二十九晚,除准备贡品外,还要将红绿纸剪成30公分见方的小方块,一红一绿为一组,对折成长三角型,并用绳子将长角扣起来,叫做“彩花”,然后剪成条状。

  第二天一早要沤狼烟,即将前一天扫尘的垃圾堆放在家门前,点上火,再在上面放上潮湿的草,沤出浓浓烟雾,意味着将去年霉气送走,迎来新年好运。

  祭海前,还要种“摇钱树”。一般是用竹竿或芦材做,上面捆上彩花,具体数字不拘,但一般左右对称即可。之后分别绑在桅杆最高处以及船头两侧,上系红绿两种颜色彩旗;还有人把“摇钱树”种在自家门前,竹叶越多越大,就意味着来年的财源越旺盛。“种植”完毕,就开始祭海了。

  七怪:年初一早上吃“剩饭”

  渔家谚语说:“小辫子扣铜钱,要吃大米干饭等过年。”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一般渔民家庭生活困难的情况——平时吃些粗粮杂粮稀粥,只有到年三十这天,才设法吃顿大米干饭。但这顿米干饭无论每人吃饱和没吃饱,都要留下一碗,在年初一的早晨,将这碗干饭再加点水和糖,烫成稀粥,全家每人都吃一点,尤其是出海捕鱼人要吃一点这样的烫粥。烫谐音“趟”,粥谐音“足”,烫烫粥谐音“趟趟足”,因有糖又叫趟趟甜,心里很高兴。因为烫烫粥是用去年剩下的饭烫的,又叫“隔年陈”。年初一吃了趟趟足,可以预兆在新的一年里,取鱼趟趟足(满仓),发大财,家中粮食很多,一年吃不完留作第二年再吃陈粮食。

  八怪:船家饺子叫“弯弯顺”

  “大年初一早,家家吃元宝,”已成为我市岛上渔民的千年古俗。年初一的早晨,家家起身时都作“闷声大发财”状不说话,待吃点糕和糖及喝点“趟趟足”之后,才能说话,向家中老人磕头,平辈人贺年。如果没吃之前就说话,就叫“过年头一天空口说白话”。

  吃糕吃糖喝烫烫粥,是讨个吉利,但不能算早饭。年初一第一顿饭都要吃汤圆子和饺子。尤其是船上人家,一定要吃这些“水上漂”,但“下汤圆”和“下饺子”是渔民最忌晦的话,必须把汤圆子改称为元宝,把饺子改称为“弯弯顺”或“万万顺”。

  年初一煮汤圆子和煮饺子,如果有的在锅里煮坏了,绝对不能说煮坏了或者破了,必须改称为“挣了”或“振了”;筷子也不叫筷子,称为“槁子”,当鱼的一面吃完要吃下面的那一面时,很忌讳说“翻过来”,要说“调一抢”,暗示渔船不翻。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连云港人

  还是在连云港过年的朋友

  仪式感不能丢

  快把这些习俗安排上

  过一个年味满满的春节吧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