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记者从扬州市民政局地名处获悉,去年市区共诞生41个新地名,其中23个为路名、18个为住宅区和建筑物名称。虽然今年诞生的新地名相对较少,但是名字却一如既往地留住了历史、传承了文化、勾起了乡愁,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体现了一种浓浓的城市情怀!
在今年的41个新地名中,既有竹西坊、繁华里、万星谷、彩凤路等富有诗意的名字,又有寄托着乡愁的邵庄巷、孙庄巷、徐集路、北岗路等老地名,还有从历史典籍穿越而来的江涛路、盐运路,更有体现时代精神的智杭路、锦业路、润雅路等。市民政局地名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命名的道路都凸显了新城的区域特色、文化内涵和乡土气息,使路名既能体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元素,又能使人通过路名“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穿越历史奔赴而来
江涛路,位于广陵区曲江街道,西至曲江北路,东至观潮路,长315,宽18米。“今曲江街道沙口社区一带为古长江的河道,因此段河道曲折迂回,故被称为曲江。西汉枚乘《七发》‘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说的就是这里。此条路紧靠曲江,故名‘江涛路’。”市地名专家黄继林告诉记者,另外还有曲江路、观潮路等地名,汉至六朝时期,潮盛于广陵,故名“广陵潮”,一个地名,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盐运路,位于生态科技新城,西起春风十里路,向东折南至规划路,宽30米,长约3352米。此次原盐运路向东南延伸,延用原地名。扬州盐商天下闻名,扬州自古因盐而盛,西汉广陵王刘濞“开山铸钱,煮海为盐”,国力强盛。明清时期,扬州繁华以盐胜。那一颗颗晶莹雪白的盐粒,汇聚成金银山,使得这座运河名城空前繁荣起来,扬州盐商与士绅、文人、工匠、布衣等芸芸大众一起,创造了扬州的盐商文化。“盐运路”的出现,让中外游客一看到路名,便会联想起扬州这样的历史文化。
“扬州历史上是一座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城市,繁华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给扬州留下了大量古迹。以古代的历史典籍、事件、重大活动等历史遗迹命名,是扬州地名命名中的重要方式。而历史遗迹地名作为历史长河中一个重要时间节点的实体存在,印证了城市历史的真实性。”扬州大学地名学者表示。
乡土气息永存心间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加快,许多城郊的村庄因拆迁而不复存在,村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老村落消亡了。为了留住记忆和乡愁,扬州市尽量将这些村庄的老名字,通过新建小区或道路命名的形式再现。
北岗路,位于邗江区杨庙镇,北起仓房路,南至赵庄路,长985米,宽4.5米。该路位于北岗组,以此命名。
李巷路,位于邗江区杨庙镇新杨村,东至甘八线,西至新杨村党群服务中心,长900米,宽5米。新杨村为李巷村和陶塘村合并村,此路位于老李巷村中心位置,以此命名。
徐集路,位于邗江区汊河街道辖区内,南至仪扬河,北至华扬西路,长约3100米,宽5米。路位于贯穿徐集村,以地理位置为名。
这些路都是以附近的老村庄命名的,有了新地名,人们就能回想起当年生活的地方。
市民政局地名处冯静处长说,地名类型繁多,大到自然地理实体,小到街路巷村,都沉积着生产生活的历史印记,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当地群众、本地专家,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往往有很深的情感,对家乡角角落落、历史经纬如数家珍,他们的知识积累、喜好愿望,都可以成为新地方命名的参考,要用好这个“最大公约数”。
美好愿望寄诸“名”间
生态科技新城相关部门对泰安镇东西道路命名以“泰”或水文化为题,南北道路命名以“凤”为题,其他道路根据两侧重要建筑物布局,以及道路周边的历史沿革、人文地理、社会特征等情况进行命名。
锦业路,位于生态科技新城,东起金湾路,西至汇智路,全长约1200米,宽20米。寓意新城筑巢引凤集聚企业人才,打造高质量发展之城。
正泰路,位于生态科技新城泰安镇,东起规划路,西至凤凰岛路,宽25米,全长约560米。正泰寓意堂堂正正、正大光明的泰安。
润泰路,位于生态科技新城泰安镇金湾墅园北侧,东起规划路,西至凤凰岛路,宽16米,全长约590米。润泰就是要好好发展泰安,滋润泰安。
“新城地处江淮生态大走廊,引淮河水入长江,地处‘江淮之心’所以有一条路命名为‘归江路’。像‘正泰路’的命名寓意着堂堂正正、正大光明、国泰民安。‘彩凤路以‘凤’为名,彰显凤凰岛文化风情,雅趣尽赏。寄托了美好的愿望!”生态新城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扬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