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吴,报告!

2023年01月05日 10:56:08 | 来源:无锡高新区在线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吴新实践

  政府工作报告

  新·吴·区

  2022年工作情况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高新区成立30周年,也是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的起始之年。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有力应对各方面困难挑战,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振奋人心的高质量答卷。

  综合实力在克难奋进中再上新台阶

  经济体量持续攀升

  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80亿元、增长3.5%左右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242.1亿元、总量跃升至全市第一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1800亿元、增长6.5%左右,位列中国工业百强区第九名

  ★

  固定资产投资约745亿元、增长3%左右

  ★

  进出口总额超580亿美元、全市占比达到53%左右

  ★

  到位外资13.5亿美元,位列全省前列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约420亿元

  ★

  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左右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左右、达到7.25万元

  ★

  成功举办全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国际咨询顾问委员会年会、中国半导体设备年会等重要会议

  ★

  荣获市“季季评”高质量发展流动红旗、真抓实干奖、“四争”先进集体共计6次,获奖总数全市第一

  发展质量持续跃升

  获得认定国家、省市单项冠军及各类“专精特新”企业122家次、全市第一

  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85个,新增省级智能工厂3家、市级标杆89个,均为全市第一

  入选全国首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试点、全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地区、省级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拆迁腾换、优化提升工业用地3040亩,开建高标准厂房88万平方米

  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集成电路入选首批省创新型产业集群

  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34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1.3%

  发展增量持续提升

  新成立12个产业招商中心,新批超亿元重大产业项目150个、总投资超900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18个

  SK海力士七期等2个百亿元旗舰项目成功落地

  139个省市区重大项目加速建设,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全市第一

  科技创新在蓄势突破中迸发新活力

  创新主体不断壮大

  新招引科技企业2320家,184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发展

  省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瞪羚企业50家,位居全市第一

  认定通过国家高企526家,占比全市第一

  德科立、微导纳米、日联科技3家企业科创板过会上市,亿能电力成为全区首家北交所上市企业

  人才引育成效突出

  出台“人才强区”黄金12条

  成立区人才发展集团

  推动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探索“双元制”改革

  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250人

  引入科技人才项目2320个

  入选国家海外引才计划17人,超过近十年入选数总和

  国家和省市人才计划入选项目持续保持全市第一,创历史新高

  重大平台加快建设

  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工信部验收

  引进和建设MEMS先进感知研发中心等多个重大创新平台

  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

  4家单位(个人)获“江苏制造突出贡献奖”表彰

  筹建未来技术学院太湖创新中心,协议共建北京大学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无锡北京大学电子设计自动化研究院

  创新生态更加完善

  发布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行动纲要、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系列文件

  荣获全市唯一的“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开工建设科创载体31个,建成投用62万平方米

  入选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资产支持票据落地

  无锡高新区(大湾区)创新中心揭牌运营

  加快建设“高新金融谷”,开展“创新积分贷”试点,595个科技项目获得科技贷款17.2亿元

  改革开放在全面深化中凸显新优势

  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纵深突破

  构建全域“一区多园”联动发展框架,优化“园街合一”管理体制

  建立“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吹响全市街道层面“第一哨”

  建成全市首家政务服务“融驿站”,作为典型获全省推介

  全省率先实现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用”全链审批,率先试点企业开办“全链通2.0”,全市首创市场主体证照“一码通”

  经济领域改革力度更大

  落实“锡政50+12条”“新吴区10条”等政策

  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房地产健康发展等实施意见

  拨付停业补助等资金5.9亿元,惠及企业6599家次

  为各类企业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51.3亿元,延缓缴纳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税收14.95亿元

  汇聚基金超300支、规模超650亿元

  获批各类专项债券38亿元、金融工具支持项目4个,其中全省单笔金额最大的基础设施基金项目落地投放

  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

  新增协议注册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14个,新设外资企业超70家,新批协议外资近30亿美元、增长近60%

  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启动建设无锡新加坡科创城

  完成数字型综合保税区新片区选址,综保区税收总量及集约发展效益全省同类第一

  产城融合在互促共进中迈出新步伐

  城市更新有序推进

  发布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区产城融合总体规划

  菱湖大桥、地铁4号线2期和5号线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江学路新建工程、新鸿路大修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投用

  10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稳步推进,新开工建设安居房小区6个、4456套

  吴越文化数字科创谷开工,新地假日广场“焕新”开街,梅里遗址博物馆开馆

  完成拆迁170万平方米,完成市级攻坚拔点项目39个,关停益多环保热电厂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

  聚力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高标准打造美丽示范街区10个

  拆除违法建设81.1万平方米

  建成公共停车场12处,新建车位3000余个、新增动态联网车位3.51万个

  新增绿地55公顷,新建改建各类公园、游园、口袋公园15个

  污防攻坚扎实开展

  零碳科技产业园、中欧低碳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

  PM2.5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7.9%,改善幅度全市第一

  伯渎河生态治理工程二期等项目顺利竣工,实施17项重点治太工程,地表水优Ⅲ比例83.3%,劣Ⅴ类断面全面消除,实现太湖安全度夏

  社会民生在共建共享中增进新福祉

  民生保障有效改善

  财政资金用于民生的比例超70%,投入55亿元实施重点民生实事项目75个,办结“微幸福”民生工程51项

  开展招聘活动200余场,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596人,引进大学生2.3万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4262人

  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2亿元、失业保险待遇1.38亿元

  积极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调标,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集体补助试点

  制定分层分类救助方案,新纳入保障对象3411人、机构住养特殊困难对象74人

  社会事业大步向前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6所、幼儿园8所,新增学位8000余个

  上海世外附属学校挂牌托管,太科城大桥实验学校顺利开办,新吴实验中学启用,梅村高中空港分校建设扎实推进

  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前五、全市唯一”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

  启动建设瑞金医院无锡分院二期、海力士医院,加快建设区中医医院,空港(硕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竣工

  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实现“十五分钟”医保服务圈全覆盖

  累计创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个,老年人区域性助餐中心实现街道全覆盖

  新增托育机构8家、托位数735个

  打造退役军人“五星戎耀”服务品牌,获评省双拥模范区

  新吴海州共建的工业园区正式开园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引领推进“未来农场”项目

  梁鸿生态农场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粮食总产量创近5年新高

  大坊桥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农村人居环境四次测评均列全市第一

  社会治理扎实有力

  根据形势变化及时优化完善疫情防控举措,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新成立社区11个,优化调整社区管辖范围26个

  实施“精网微格”工程,区街两级城运中心建成投用

  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三年大灶”,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0%、25%

  “区代表市”民兵工作考评荣获全省第二名,民兵参与社会治理和“企业带编”入伍试点成效明显

  自身建设在担当作为中得到新淬炼

  职责履行更加规范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举办“政府开放月”,办理落实市、区人大代表建议93件、政协委员提案111件,代表委员满意率再创新高

  行政复议案件办结率达到100%

  持续完善“三重一大”制度

  作风转变更加扎实

  完善监督、考评、奖惩机制

  加强调查研究,虚心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

  职责履行更加规范

  认真抓好省委巡视、市委巡察反馈问题整改

  扎实开展审计监督,筑牢重点领域风险控制防线

  “三公”经费支出持续下降

  2023年主要任务

  2023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要求,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开展“项目建设提升年、科技创新提升年、改革开放提升年”活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争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争当现代化国际化建设先行示范区,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吴新实践、更好“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中开好局起好步,充分展现“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责任担当。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

  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3%以上;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左右;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4%左右;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360亿元;

  进出口总额稳中提质;实际使用外资13.5亿美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等约束性指标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围绕实现以上目标

  今年将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全面推进产业强区主导战略

  勇立高质量发展潮头

  01

  切实突出项目为王

  围绕“6+2+X”现代特色产业体系,突出产业链招商;构建“基金+产业”招商新格局;推动重点项目尽快投产达效,着力形成实物投资量和经济增量;加强政策引导,让民间资本“敢投、能投、愿投”;鼓励传统内外资企业盘活存量用地,持续提升税收贡献度。

  02

  加快专业园区建设

  完善国有、民营、龙头企业三类专业园区分类指导管理机制,加快软件园五六期等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产业集聚区规划实施,打造8个千亿元规模的地标性产业集聚区;深入推进街道产业园区“三优化三提升”;尽早规划建设一批工业载体标杆示范区;扎实推进龙头赋能型园区建设;入选获批的各类示范园区、试点园区更要加紧实施。

  03

  着力做强产业集群

  增强数字经济引擎动能,大力发展高端软件和数字创意,提升“中国物联网第一区”首位度;实现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均衡发展;建成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推动高端装备智能化转型发展;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动力系统附件等新兴细分产业;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加快研究可能的万亿级产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消费持续恢复。

  04

  打响营商环境品牌

  推动政策集成创新,持续提振企业信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优化公共服务要素配置体系,解决好企业融资用工用地用能等难题;持续用好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企业等工作机制,运作好稳增长服务、“两链”护航等专班;扎实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加强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全面激发发展活力

  01

  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推进应用性基础理论研究,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攻关关键核心技术;鼓励引导支持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积极培育科技创新“热带生态雨林”,构建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服务体系、资源要素供给体系。

  02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深化“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不断调整和出台定向精准的支持政策,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以“智改数转”为抓手,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金量;更大力度推动企业,特别是科技企业上市;在资源要素的供给上,更多向科技型民营企业倾斜。

  03

  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

  完善升级飞凤人才“1+X”政策体系;推动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打造产教联合体、提升办学层次;加快国内外海外引才联络站、海外人才飞地和离岸研发中心建设;拓展人才金融服务产品,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

  04

  聚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争创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努力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探索构建创新联合体,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培育体系;用好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科创飞地;发挥知识产权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

  05

  优化科技创新金融服务

  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机制、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机制,梯次培养更多创新型企业;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好基金、债券、担保等杠杆,建立完善国有类金融工具,为创新人才、科技项目落户发展提供更灵活、更有效的资金支持。

  始终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不断彰显制度优势

  01

  持之以恒深化改革

  建设数字政府,加快城运中心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创新优化“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深化“园街合一”运行机制;发挥开发区灵活用人机制优势;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转型;完善“吹哨报到”工作机制;不断深化基层管理体制、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深化国企改革。

  02

  全面升级开放平台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探索与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对接合作新模式;布局建设欧盟创新中心东部中心;用好“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开放平台,争取推出“首票”“首单”“首发”等先行成果;做大做强新加坡科创城;抢抓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打造区域性枢纽机场机遇,积极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推动数字型综合保税区新片区设立,打造长三角跨境贸易新高地。

  03

  提升外资外贸能级

  统筹抓好新项目招引和原有项目增资扩股、利润再投,培育发展外资总部;推动外资在新业态、新模式上扩大开放;全面推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培育方案落地,做大长三角电子元器件国际分拨中心,持续推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建设,以“数”为媒做强服务贸易,争创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集中精力加快产城融合发展

  打造发展强劲引擎

  01

  坚持以刚性规划引领城市建设

  坚定落实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区产城融合总体规划,加快实施产城融合三年建设计划,因地制宜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动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建设区域枢纽机场;提升各类“城市部件”功能品质,强化商业设施提档升级;加快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全面盘活各类公共资源,有力支撑城市建设。

  02

  坚持以一号工程推进太湖湾科

  创城发展

  优化片区城市设计、区域用地功能和空间布局,完成核心区规划设计,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标志性、功能性的战略平台、产业项目、基础设施,构建功能复合、配套完善、交通畅达、环境良好的高品质城市空间。

  03

  坚持以精细管理提升城市形象

  结合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深入践行“1+11”政策支撑体系,全域推行“城管进社区”;持续深化“新街吴韵”道路街巷更新治理项目,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建立区域平衡、时间平衡的停车管理格局,构建“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推广“城市管家”服务模式,全力打造干净新吴、秩序新吴、美丽新吴。

  04

  坚持以文化魅力涵养城市气质

  打造江南特色和国际气息自然融合、相互包融的文化强区,加快打造互联网广告、内容创作生产、电竞游戏、文化装备制造四大产业链,培育一批知名度较高的文化旅游品牌;突出做强吴越文化标识;加快无锡太湖湾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暨交响音乐厅等载体建设,全力推进吴越文化数字科创谷;举办第十届“乐动高新”全民健身节系列活动等精品赛事,开展好“百姓家门口”文化活动。

  05

  坚持以绿色发展打造良好生态

  加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努力实现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积极推进太湖生态保护圈建设,持续推进美丽示范河湖建设、区域水生态修复,确保太湖安全度夏;依托零碳科技产业园、中欧低碳产业园,加快低碳示范应用推广,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继续深入实施为民办实事、“微幸福”“市长在线”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项目。

  01

  实现更高质量的社会保障

  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序扩大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保覆盖面,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促进房地产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02

  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加快中小学、幼儿园新建改扩建,用好“八大系列品牌”,建强优质教育“六大核心圈”;加快瑞金医院无锡分院二期和质子中心、海力士医院建设进度,区中医医院交付使用;因时因势调整新冠疫情防控措施,针对性加强防控和救治能力建设;创建省级居家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区,打造15分钟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圈。

  03

  推进更有成效的乡村振兴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稳产保供水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高效精品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新模式,完善农民稳定增收机制;深入推进“吴韵江南”美丽乡村风光带建设,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持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01

  如履薄冰抓好安全生产

  持续开展自建房、城镇燃气、道路交通、危化品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抓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健全应急管理人才与技术保障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02

  细致缜密抓好社会治理

  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用心用情、依法依规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加强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扎实构建“精网微格”,打造网格化社会治理“新吴品牌”。

  03

  一刻不停抓好平安建设

  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升级完善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编实建强民兵力量体系,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持续提高双拥工作水平。

  坚定不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展现勤廉务实形象

  01

  用忠诚书写初心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吴新实践;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决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

  02

  用法治推动发展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依法及时公开各类政府信息。

  03

  用实干笃定前行

  加快政府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健全推进、协调、督查机制,优化运行体系,深入群众和企业,用心用情解决各类急难愁盼问题。

  04

  用廉洁筑牢底线

  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高标准抓好省委巡视组反馈的5大类27项重点问题整改,健全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强化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严格绩效跟踪考核。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