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元素点亮深圳文博会 文化数字化奏响时代强音

2022年12月29日 20:40:5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昨天(12月28日)下午,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拉开帷幕,并于12月29日起至2023年1月2日向公众开放。本届文博会采取线下为主、线上同步的方式,主会场设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共6个展馆12万平方米,另设“云上文博会”线上国际馆,全面展示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今年,江苏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为主题主线,围绕“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集中展示了5G飞越长江、数字金陵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主题出版等重点项目,组织 30家优秀文化企业、 256 件文化创意产品参展,突出创新驱动和数字化战略,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突出文旅融合和文化消费,突出对外文化合作交流,突出博览和交易形式创新等,充分展现江苏文化产业领先姿态。

  直击数字文化前沿 领略虚拟与现实流动的魅力

  前一刻,数字艺术还在带着你视觉旅行,沉浸式体验“一秒入情境”;后一刻,你手执书籍,感受着实体书在指尖的真实触感,纸香和油墨的混合气息扑面而来。这是江苏展区带给观众的最直观体验。

  一幅十余米长的风俗画卷图,以最日常的一天,再现繁华大宋金陵。基于5G的裸眼3D数字技术,德基美术馆的“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将新锐科技引入经典文物数字化中,让观众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走入”古画,与533个“画中人”共同置身繁华的金陵街市,让金陵城的烟花绽放在这片承载着前沿科技的未来之境。

  如果说“金陵图数字艺术展”与“裸眼3D沉浸式体验馆”构成了江苏展区主入口虚拟场景的视觉冲击,那么凤凰主题出版物展——《中国式现代化论纲》《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中国运河志》《大运河画传》《大江豚影》《南京长江大桥》《中国长城志》等百来种书目的展示,不仅仅是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主题的具象表达,也是尊崇纸质书页、文化载体起源的初心情怀彰显。除了纸质书展品,刺绣、印染、绫罗绸缎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品,都给江苏展区数字科技的氛围里增添了真实质感。

  置身江苏展区,观众既可以感受到数字艺术带来的山川海洋般的震撼,却也能够记住摘得一簇野花带来的悸动,虚拟与真实是流动相通的。

  科技赋能文化创新 江苏文化传播者在先行

  “艺术与科学总是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顶上相遇。”艺术文化与数字科技从来都是社会发展的两翼,从印刷术、广播电视、电影到互联网,再到如今的文化产业数字化,江苏一批内容生产者、文化传播者肩负重任,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实施进程之中,以数字创新、科技赋能,带来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

  打开《江苏文库》数据库,一键通晓千年文脉。利用数字化手段,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书目信息等知识元的关联,将古籍文献、学术研究成果、知识条目有机结合,建立立体化知识系统,提供传统纸质图书无法实现的检索、类聚、知识与信息的链接、知识提示等服务功能,让读者能够方便地阅读、利用古籍文献。

  数字中国·大运河网站,则是国内首个“运河”主题的新型数据库,集成运河主题的文献典籍、图片、音频、视频、课程以及全网运河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提供可视化、交互式知识信息服务。

  今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带来了2060虚拟主播,以达斯琪的全息3D炫屏呈现,向观众介绍全国首创同台融合互动技术,并以此为引揭秘跨年晚会背后所运用到的各类科技手段。

  此外,“纪录小康工程”江苏省数据库,现场提供数据库浏览和检索功能服务,配套可触控的大数据看板,全景式、立体化、多维度记录呈现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现已收录资料数据近64万条。《新华日报》数据库,收录了自1938年创刊以来的新闻报道,是研究党史、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史的重要史料,是反映江苏建设发展史的活字典。

  现场通过触控一体机,可以阅览江苏省文投集团大运河云平台APP。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是国家交给江苏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两个重点项目之一,云平台以“数字大运河”为核心,实践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2022年上线手机应用程序,实现以大运河为线索纽带,提供“一机游”式应用。

  江苏智慧广电乡村工程云平台,现场展示可触控的大数据看板,见证了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全面提升江苏乡村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服务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戏曲数字人,江苏省演艺集团将传统文化利用数字化手段演绎和传播。真人形象预先采集后,通过数字人生成平台形成形象,现场通过文本输入方式驱动数字人唱戏、讲解,与观众形成互动。

  数字激发文化活力 感受江苏传统文化新“脉动”

  非遗,是传统文化“活”的灵魂。江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也一直走在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前列。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加速,“文化数字化”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苏州姚建萍刺绣艺术有限公司的苏绣《五双眼睛》,在程控电机的驱动下快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活灵活现;南通本蓝工艺品有限公司的蓝印作品《事事如意》、真丝蓝印围巾手包系列,突出其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融合;苏州炎传苏绣有限公司的吉祥纹苏绣仿古/新中式服饰、苏绣衍生文创产品,以及南京江南丝绸博物馆展出的绫罗绸缎、锦、缂丝等产品及文创周边……当下炙手可热的“国风国潮”,指尖的江南风流,以新颖的方式呈现交流。

  在江苏展区,以苏绣、蓝印花布、南京云锦等“非遗”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都寻得了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正绽放出绚丽夺目的时代光彩。

  近年来,江苏持续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实现新跃升,文化创新创造成为新优势,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1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330亿元增加到5813.6亿元,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二。2022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未来,围绕“文化+”展开的产业,将为江苏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成为江苏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高涵 编辑/赵梦琰)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