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搬经镇:“三色环”托起百姓“微幸福”

2022年12月02日 15:32:1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抬头仰望,是明媚的“蓝”;环顾四野,是怡人的“绿”;俯身呼吸,是醉心的“甜”。近年来,江苏如皋搬经镇积极践行多元发展理念,围绕打造现代宜居高地,以多彩“工笔”,绘就乡村振兴“绿而美、小而专、微而暖”三色环,托起乡村百姓“微幸福”。

  绿而美 生态宜居

  “小时候,我们在河边放牛,渴了就喝一捧河水。现在河道整治之后,很明显生态又恢复了。”看着眼前白鹭飞翔、绿树掩映的美丽风景,严鲍社区居民章雪怡告诉记者,连续几年环境治理后,水质明显改善了,水鸟也回来了,加上树木草坪的种植,站在搬严界河边又有了小时候的感觉。

  在搬东社区,一座座青砖黛瓦的楼房错落有致,一面面五彩墙绘彰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生态河道水清岸绿,农家院落干净整洁。该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健介绍,在社区两委的共同努力下,搬东社区先后荣获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南通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

  近年来,该镇坚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乡村空间治理工作为抓手,以特色田园乡村创建为契机,推动“农旅、文旅、体旅”融合发展,积极构筑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小而专 产业兴旺

  湖刘社区位于该镇北首,东至焦港河,北至国庆河,地理优势明显。“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2018年退休后,承包了村里几百亩的土地,做起了家庭农场,效果很好。”65岁的杨长友是湖刘社区的老居民,他告诉记者,几年前,黑塌菜在当地还没有人种植,村民对它的生长属性并不了解,大雪过后黑塌菜往往严重减产。后来政府给他们配置了专业的技术顾问,加上大型食品加工企业中皋农产品供应链有限公司落户搬经,农户种多少,企业就收多少,让黑塌菜的销路有了保障。此外,村民们有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黑塌菜加工,加工后的黑塌菜能卖到十几块钱一斤。如今,搬经镇黑塌菜连片种植面积近1000亩,7家示范家庭农场通过验收,更多村民从事到黑塌菜产业链的相关工作中,黑塌菜也成为该镇继稻米传统产业后的第二大农业产业。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该镇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稳步推进黑塌菜、规模畜禽、香堂芋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着力构建了具有搬经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湖刘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军告诉记者,目前社区规划了300多亩水果玉米、300亩黑塌菜、390亩水稻、100亩刀豆、150亩毛豆玉米带状种植以及150亩小麦基地,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

  微而暖 乡风文明

  对于很多人来说,乡音乡情就是美丽乡愁。在袁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记者看到文艺演出队正在排练如皋号子,如皋号子正是20世纪中叶盛行于搬经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曲调。圆梦文艺演出队团长石亚红告诉记者,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也被赋予了新内涵。

  如今,这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中得以保护和传承。石亚红说,她们一年演出20多场次,今年自编自导的节目《治高沙精神》还去市里参加过比赛,队员们不仅能丰富业余生活,还能做群众身边的“传声筒”,让党的方针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文书来管账、干部做“小工”,“易俗堂”是搬东社区“红白理事会”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的重要载体。在这里,“红白理事会”主动服务群众,引导百姓破除大操大办、高额礼金、假僧假道等陋习。据介绍,“易俗堂”自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以来,已先后承办红白喜事16余场,深得百姓好评。

  执文明之笔,画百舸争流。近年来,该镇持续开展典型选树、志愿服务、全民阅读、文艺演出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惠民活动,让文明之风吹进老百姓心坎里。

  (来源: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张秀妍 王明雁 冒鑫源 陈慧伦 审核/李晓丹 编辑/徐金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