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会】陈友华:福利、福利制度与老龄化应对

2022年11月21日 10:25:10 | 来源:老龄文明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0月30日,“跃变·包容·可持续——2022第三届中国老龄社会峰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老龄事业规划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陈友华教授在峰会主论坛进行了精彩的主旨演讲。本文节选自其演讲内容。

  一、养老内容与养老责任

   (一)养老内容

  养老内容主要包含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

   (二)养老责任

  经济供养。实际上,养老责任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供养。不同社会的养老责任主体不尽相同,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养老的基本责任主体逐渐从家庭转到社会。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解决年老以后的基本生活来源问题,也就是吃饭、穿衣等基本问题。而生活品质的保障,更多的还是需要依靠自己或家庭。

  生活照料。对于生活照料或老年服务,我们以往做了很多研究,也对老年服务进行了定位。其中较为准确的定位是:自我服务为主、家庭服务为依托、社会服务为补充、政府服务为兜底。

  医疗护理。在现代社会中要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医疗护理服务。

  精神慰藉。在吃饭穿衣等基本需求得以满足后,精神方面的需求就显得较为突出,但遗憾的是精神方面的需求主要还是靠自己去满足,其次就是靠家庭和子女去满足,政府和社会应该尽可能地给老年人创造一个精神慰藉的制度环境。但是要求政府和社会保证老年人如何活得开心,这就超出了政府和社会的职能范围,也是难以做到的。

  二、社会福利的内容与类型

   (一)社会福利的内容

  福利一般包括健康保险、带薪假期、过节礼物和退休金等形式。与收入不同的是,福利一般不需要纳税。由于这一原因,相对于等量的现金支付,福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员工就具有更大的价值,更受老百姓的欢迎。因此,伴随着社会变迁,福利在整个报酬体系中的比重呈越来越大的趋势。福利是全部报酬的一部分,以间接报酬的形式出现。

  (二)社会福利的内涵与外延

  社会福利可以按照层次划分为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从广义层面看,指一切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措施。从中层意义看,社会福利与中国的社会保障概念相同。从狭义层面看,社会福利是作为中国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更多使用狭义层面的社会福利概念。但今天谈到的社会福利与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相一致,是一个大的社会福利的概念。

  三、福利制度的本质

   (一)对社会福利的期盼

  几乎所有文献在谈及人口老龄化应对时,都会强调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在政府、社会、特别是家庭与个人的眼里,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关键措施,甚至是最后的救命稻草。同时,有很多人不仅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充满期待,而且对目前正在试点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寄予厚望。对此,我们需要提出一个问题:社会福利制度究竟能否承担起人们对此的期盼?而这就需要谈到社会福利的本质。

  (二)社会福利的本质

  制度的本质是什么?是生产力?能直接创造财富?制度设计好,面临的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制度,第一个层面,可以把制度理解为一种约束,是管理者制定出来的用于约束被管理者的规范,为管理者服务。第二个层面,制度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利益或责任的再分配机制,一部分人因此获益,另一部分人因此受损(如税赋增加)。

  (三)福利制度持续运行的条件

  福利制度建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能否可持续运行。对此,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福利的责任承担者是否愿意承担,能否承担,在多大程度上能承担以及能承担多久。因此,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等,不仅需要听取福利制度受益者对福利制度的意见和评价,更应该听取福利制度的责任承担者的意见和评价以及自身意愿。二是制度是否有利于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以及公平正义的实现,这就牵涉到制度的质量。目前,很多福利制度既缺少效率,也缺少公平,如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护理保险制度、尊老金制度、公积金制度、老年人乘坐公共交通优待制度等或多或少都存在质量不高问题,亟待加以重视和改革。

  四、福利制度反思

   (一)制度制定者和制度获益者如何分离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是自利的,那么如何防止个人与组织的自利性导致制度设计出现的偏差呢?人类社会曾做过很多尝试,但并不都很成功。很多靠制度制定与制度分配吃饭的人,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极力维护甚至强化制度本身的合法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以至于一旦某项政策出台,就很难被废止,原因在于这牵涉到部分组织与个人的利益。

  (二)制度运行成本

  制度运行成本经常被忽略,制度运行不仅要消耗财富,有时消耗的财富还很多,制度运行不仅有成本,而且有时成本还很高。因此,制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由此可能带来的收益,更要考虑可能为此支付的成本,进行成本与收益核算。一项制度能否持续下去,不取决于制度受益者如何褒奖,而取决于制度责任承担者或者政府财政是否愿意承担,在多大范围内承担,能承担多久等,因而必须考虑:一是制度运行的成本,二是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收益小于成本的事情,是否要继续做,能坚持做多久,等等,所有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三)制度都在消解问题?

  我们寄希望于制度建设来消解问题,制度如果设计得好,有利于某些问题的消解,也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与成本的降低,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等。但要注意:一是制度本身并不直接创造财富,不能直接变出钱来,解决不了无米之炊问题。二是制度不仅能消解问题,有时也能建构问题。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即如此,其本身与人性相悖,最后会陷入“公用地悲剧”陷阱而不能自拔。福利国家目前面临的很多问题本质上与社会保障制度因果相连。因此,不能寄希望于制度能化解一切问题。

  (四)把责任推给国家和社会问题就解决了?

  很多人习惯于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理直气壮地把人口老龄化应对责任更多地转嫁给国家与社会或者家庭与个人身上。但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想过国家与社会或者家庭与个人的承受能力,似乎把责任或者负担推给政府与社会或者家庭与个人,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五)西方人口国家应对老龄化举措成功了吗?

  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总是认为西方国家在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是成功的,但事实上绝非如此。短期看,也许部分成功,但长期看,多不是很成功,甚至还很失败。目前,世界上可能也没有一个国家成功地应对了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在人口老龄化面前,福利国家因此而负债累累,甚至诱发出主权债务危机。

  可以看到,西方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刺激生育方面做出了越来越多的努力,但我们看到的是生育率仍处在较低甚至很低的水平上,人口年龄结构持续恶化,社会保障制度岌岌可危。因此,中国必须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探索出一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道路。

  (六)人口老龄化、福利刚性与量力而行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结构性改变,这种结构性改变,多不是通过、至少短期内不是通过政策调整就可以改变的。各主体在不同时期所能承担责任的能力是有差别的,正如同年轻人年轻力壮,可以多承担一点,而年老后承担能力弱,可以少承担一点。与人一样,不同时期政府所面临的问题与承受能力是有差异的,而经济周期性使得政府的承受能力也会出现波动。这就意味着政府承担责任的能力是伸缩与变化的。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