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群体,是社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扩大,人们对社区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化、专业化。社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
如何提升社区面向老年群体的服务水平,构建有温度和情怀的社区?
山东省荣成市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瞄准城市养老的难点、堵点,创新方式,以社区养老为基础,探索实施了“政策引导、面向大众、点单服务、专业运营、志愿服务”的社区居家养老新路径,打通为老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老年人从物质到精神的一系列需求,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今天我们来走进崖头街道华侨社区,体验一下华侨社区的幸福养老模式。
社区幸福养老关键词之一:
老有所养
毕彩英老人今年88岁,独自一人居住在崖头街道华侨社区。每周去看望一下像毕彩英这样的老年独居群体,问问老人有什么需求,是社区书记王军锋雷打不动的行程。
老人的用餐一直是王军锋的心头大事,前两年,社区建起了公益厨房,老人每餐都可以吃上可口的热饭热菜。但对于一些腿脚不便、不能出门的老人,王军锋则安排社区“小巷管家”每天轮流上门为老人送饭、陪老人聊天,老人的精气神越来越好。
王军锋书记的关心,也让毕彩英老人倍受感动。她说:“对待我这个老人胜如亲人,我和他们的感情很好,打心底里觉得有了依靠。”
社区幸福养老关键词之二:
老有所依
王军锋手上有一本他自己制作的红色手账,里面记录了社区60岁以上特殊群体,以及需要特别关爱的老年人信息,其中包括空巢独居老人和困难高龄老人。
社区里82岁的岳均武腿脚不便,常年卧床,且患有认知障碍,对其妻子陈洪兰来说,照料逐渐力不从心。
居民有需求、社区在行动。得知情况后,岳均武就成了王军锋“红色手账”上的重点关注对象。每个月协调社区卫生所,上门为老人测量血压、打针,帮助老人寻医问药,王军锋成了老两口最贴心的人。
在发挥好网格长、楼长关心关爱老人的基础上,华侨社区还成立了“小巷管家”和志愿队伍,承担常态化关爱和巡访工作,最近,社区的志愿者重新对306名高龄老人逐户走访,摸清信息、对困难老人登记造册,精准对接需求。
社区还制作了楼宇平面图,通过专门的标注直观地展现老人的年龄段、身体状况以及特殊需求,以便于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活和精神关爱服务。
“小巷管家”也经常去走访、慰问社区的老人,通过讲故事、说新闻、拉家常等多样化的方式来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区幸福养老关键词之三:
老有所乐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荣成社区在策划面向老年人群体的活动时,深入挖掘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发挥老年人的自身优势,拓宽老年人交流互动范围,回应老年人群体的精神生活需求、社会化需求。
如今,在华侨社区,戏曲、太极拳、舞蹈、柔力球、美术、手工艺制作等已成为老年人的常态化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生活的惬意在一张张笑脸上洋溢着。
秉承着让社区成为温暖的大家庭,让社区治理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居民,秉持“确保每一名困难老人不能被落下”的宗旨,华侨社区还实施了“暖阳陪伴”困难独居老人服务项目,通过定期活动推动小组成员关系的构建,加强互相交流和支持,让独居老人重拾生活自信。浓浓的关爱包围着生活在这里的老年人,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