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邗江:“水上漂”幸福蝶变,唱响新时代“沿湖渔歌”

2022年10月21日 11:16:57 | 来源:扬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地处邵伯湖西岸,因湖得名,依水而兴。近年来,沿湖村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紧跟时代潮流、全面解放思想,推动发展高质量,围绕生态与富民,深耕创新转型、产业兴旺,找准安居与乐业的精准路径,生动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沿湖渔歌”。

  凝心聚力蓄能量

  1964年,国家投资219.2万元,大搞平田整地和农田水利建设。政府关注到渔民这个群体,让“水上人”有了户口,属黄珏大队,“岸上人”属公道大队,一起隶属刚成立的邗江县渔业公社。1967年冬,沿湖地区围筑土良滩至合兴圩堤,扩增滩地5235亩,划出其中1200亩安置公道、黄珏两个大队43户渔民定居,少数人在岸上建了房子,但多数人还是以船为家。

  1998年5月,板河村与桥口村合并,统称“沿湖村”,依然隶属渔业乡。2001年5月,渔业乡撤销,沿湖村划入黄珏镇;2003年10月,黄珏镇与方巷镇合并,沿湖村隶属方巷镇。当时沿湖村没有集体资产,只有72亩旱地和20万元外债,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渔民常年生活在10多平方米的船舱里,很少与外界交流。如何把一盘散沙的村民拧成一股绳,是摆在村两委面前的一大难题。

  村两委明确推出了三项民主机制。第一项就是“村民代表会议”,村里大小事项摆到台面上,让村民代表来议、来定,而村民代表又是410户村民一户一票选出来的。定下来的事情,干得好不好,还有“村民代表监督”“全体党员审议”两项机制保障。

  三项民主机制一步步推开后,千余名村民开始打心底认同“沿湖村”。于是,“人心齐,泰山移”的前行之路逐步铺平。

  挖土填塘造家园

  过去的沿湖村,举目望去,湖面荡着涟漪,风景是好看,可这哪里有上岸定居的空间呢?针对没有立锥之地的窘境,村两委明确提出了填塘整地、推动渔民上岸定居的思路。

  村干部为了带着渔民圆梦,首先当好表率。村党总支书记刘德宝第一个交出了自己承包的2个池塘,弟弟家的、岳父家承包的池塘也被他动员一起交给了集体。随后,老支书的50亩池塘也二话不说交了出来。党员带头,村民跟上,村里很快划整出了600多亩水塘。先后用了将近十年时间,挖高填低,排除积水,终于奠定了后来的沿湖村庄基。

  填塘工程完工后,共有320户渔民上岸实现了安居梦,他们的农家小楼掩映在绿影婆娑之中,标志着沿湖村掀开了新的一页。

  乡村旅游创品牌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敢想敢干的沿湖人感受到,现在光靠捕鱼、养殖走不上富裕路了,那就把“乡愁”端上来,让游客吃个新鲜、尝个稀罕。2011年,村两委将目光聚焦在“文旅融合”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渔民文化美食节开始登场,一道道菜肴让游客赞不绝口,水上帆船比赛、渔姑织网比赛、水产品展示等特色渔文化活动,引得都市族纷至沓来。村里还投资80万元专门从北京请来知名设计师做了一份乡村旅游规划,以“邵伯渔隐”渔文化生活体验为核心,开发“深休闲、微度假、轻文化”精品旅游项目,由此直接推动乡村旅游“1.0版”向“2.0版”升级。

  依水而建的景观桥、渔船码头、步行栈道、12座围院渔庄及南北14座渔舍,囊括了湿地观光、水上游览、湖鲜品尝、渔文化体验等内容,让游客切身感悟“水韵乡情,主客共享”。仅2021年,沿湖村就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较大旅游团队210个,村集体收入突破300万元。

  绿色发展焕新颜

  2016年至2020年,在“263”环境整治和“十年禁渔”生态保护政策的推动下,沿湖村主动担当,退掉了1.29万亩的水产养殖和257户的湖区捕捞,沿湖村的生态也变得越来越好。2017年,S611省道顺利开通,将扬州城区与沿湖村的车程由过去的近一小时,缩短到约20分钟。村两委趁势在其连接处,建起了总长约2.8千米、宽6米的邗江区“最美乡村路”,专门建了一座莲香桥。渔家书房、渔家民宿、渔家餐馆、渔家学堂等景观既独具特色,又浑然一体,形成了如诗如画的渔村美景。

  沿湖村的绿色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多次被国家、省、市级媒体宣传报道,还上过英国《卫报》,获得“国家级最美渔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特色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星级园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国家级星创天地”“全国文明村”“江苏省乡村振兴旅游富民先进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等荣誉,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沿湖村经济发展了,渔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了,幸福感增强了。经常有人评价说:“沿湖有‘四宝’,有个好书记、有群好党员、有个好机制、有个好发展。有这些‘宝贝’,咱渔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走得更稳当。”这既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也是沿湖村在几十年发展实践中找寻到的“致富密钥”。

  去年沿湖村打通了与邻村兴湾村、庙头村连接的3.1公里旅游环线,今年正在建设与合玉村相邻的1000亩标准化养殖基地,村内的重点项目沿湖村乡村振兴教育实践中心,进一步带动沿湖片区周边3个行政村共同发展。为民办实事就是让村民得实惠,村里有发展,致富带一方。在沿湖人心中,保护湖泊、保护生态、转产致富、带动周边发展,是他们孜孜追求的最大民生,他们也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创业、创新、创优,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争取更大作为。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