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会期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盛会访谈录》,邀请出席大会的江苏代表,围绕关注热点,畅聊感想感受、展望美好未来。
第三期
以人民为中心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视频
本期嘉宾:
张宝娟 党的二十大代表 中共扬州市委书记
张建华 党的二十大代表 中共南通市委常委、通州区委书记
马 伟 党的二十大代表 中共泗阳县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明确提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如何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结合学习报告三位代表有着怎样的见解?
汇聚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
党的二十大代表张宝娟: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充分地展现了一往无前的历史担当、奋发有为的斗争精神和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为推进共同富裕指明了实现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共同筑牢“主心骨”,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和执着,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勇前进。坚持发展为先,共同做强“动力源”,让发展成果更充裕、更公平、更均衡、更可及地惠及全体人民。倡导勤劳致富,共同画好“同心圆”,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全社会积蓄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正能量。我们必须始终脚踏实地,共同走稳“幸福路”,坚持循序渐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深切体会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好日子等不来、要不来,唯有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不懈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磅礴伟力。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
党的二十大代表张建华: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奋进新征程,我们将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人民幸福生活水平更高、成色更足、内涵更丰富。
把人民的“愿望账单”变成“幸福清单”
党的二十大代表马伟:总书记在大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听了之后倍感振奋、充满力量。共同富裕是必须答好的“新考卷”,是必须做好的“必答题”,我们党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目标,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我们惟有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 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把“愿望账单”变为“幸福清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时代这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在江苏,十年来“百姓富”的成色也更足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达到47498元,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6: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面对群众最关心的收入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怎么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好更快地“鼓起来”,听听代表们的建议。
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二十大代表张宝娟:好的就业、好的收入,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新时代十年,扬州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了8.1%、9.3%,均实现了翻番。“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持就业优先,鼓励勤劳致富,让发展成果能够在居民收入增长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着重要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实施充分就业工程,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每年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
二是深化“双创”城市建设,放大全国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城市示范的带动效应,强化创新创业扶持,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在扬州集聚;
三是开展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完善分配制度,加快科研人员、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从业人员的增收步伐,推动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四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
积极探索缩小城乡差距的新路径
党的二十大代表张建华:十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把就业创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最直接的手段,全区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7%。我们将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毫不动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通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优质就业岗位,确保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以上。紧扣乡村振兴二十字要求,加大财政、项目、人才等政策向农村倾斜力度,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增收新路径,持续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稳步缩小城乡差距。
做好富民增收“兴旺”文章
党的二十大代表马伟:作为江苏欠发达县域,泗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主要集中在“钱袋子”鼓不鼓等方面。踏上新征程,泗阳将紧紧围绕“共同富裕”的题中要意,做好富民增收“兴旺”文章。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优化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机制,落细落实稳定和扩大就业政策措施,继续放大“乐业泗阳”“创赢泗阳”等品牌效应,重点保障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人员等群体就业,支持新生代农民返乡创业,想方设法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生活旺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过去十年,江苏致力“百姓富”,蹄疾步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生活品质也在不断提升。
增进民生福祉 绘就幸福画卷
2022年初,一份沉甸甸的江苏“民生实事清单”出炉。12类50件民生实事,条条回应百姓关切,件件呼应群众期盼。十年来,江苏每年完成一批“民生实事清单”,将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领域,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全省教育资源优质供给不断扩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7%提高到65%、进入普及化阶段。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313万人,比2012年增长43.5%;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8063.8万人,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
医疗服务体系更趋完善,每万人拥有医师数由2012年的19.5人增加到2021年末的32.1人,增长64.6%。
全省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92.7万套,735.72万困难群众入住新居。
江苏人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获得感越来越足。
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宜居……过去十年,江苏坚持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尽享高品质生活。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接下来,如何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共同富裕这篇大文章?代表们认为:
“好地方”让“人人都有好生活”
党的二十大代表张宝娟:在工作中我们认识到,服务好“一老一小”群体,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一方面,我们积极推进“颐养之城”建设,全市已建成124个颐养示范社区、15个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累计为4426户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了适老化改造,基本建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另一方面,我们全力打造“儿童友好”城市,全力推行普惠性学前教育,目前全市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占比达90%。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扬州视察并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承载着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好地方”的根本追求就是要让“人人都有好生活”。我们将把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共同富裕的重大部署与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视察扬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一体贯彻、全面落实,突出让百姓的口袋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好、心里越来越安,努力创造更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共同富裕成果。
做好民生保障 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代表张建华:我们将积极探索富有通州特色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除了努力让群众的“钱袋子”更鼓,还要努力让群众的“幸福感”更强,让群众的“好家园”更美。积极地采取政府统筹、资源整合各方面路径和办法,健全完善医疗、失业、工伤各项保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各项保障能够到位。
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
党的二十大代表马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党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也是泗阳建设“千里运河最美县”的落脚点。我们将做好公共服务“普惠”文章。坚持把更多财力投入到普惠民生和公共服务配套上来,重点围绕“衣食住行康养育”“法访文绿娱购游”这14个字,连年实施一批高质量为民办实事工程,认真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让人民群众更加公平地享受到更多发展红利,让笑容洋溢在百万泗阳人脸上。
锚定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我们党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的赶考路上,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一定能够交出新时代更加优异的答卷!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周明 高彦 臧西宁 李俊彦 郭艺 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