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盐土大地上!盐城师院科研团队矢志盐碱地改良 申报16项发明专利

2022年10月16日 10:20:3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昔日盐碱地,今朝稻花香。今天(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这两天记者在盐城市沿海的条子泥条北垦区采访看到,蓝天白云下,沉甸甸的稻穗、黄绿的稻叶与田埂上盐蒿、田菁、芦苇和远处的大风车,组成了一幅秋天里最美的画卷。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张亚东告诉记者,盐碱地能长出500公斤水稻,就很了不起了,而眼前的稻田亩产能达到650公斤! 

  据悉,眼前的8000多亩稻田是盐城师范学院实验实习基地,也是该校科研团队攻关的滨海重盐土快速高效改良利用技术创新集成示范项目。 

  江苏滨海盐土面积达1千多万亩,是我国最具优势的滨海农业后备资源。参加盐土水稻测产的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其根介绍说,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紧张,这里处于亚热带雨量丰沛的地区,抓好盐碱地改良利用,对全力端牢“中国饭碗”意义重大。

  近几年,由盐城师范学院江苏滩涂生物农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盐土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盐城沿海的金海岛、顺泰农场和条北垦区利用废弃盐田、废弃海水养殖场和新垦滩涂进行重盐土快速高效改良攻关。项目负责人、盐城师院湿地学院长唐伯平教授多次担任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平台负责人;特聘教授茆训东研究员一直负责盐土农业的技术攻关,整个团队齐心协力,刻苦钻研,昔日泛着白花花盐霜的重盐土上长出黄澄澄的稻谷、绿油油的油菜,使盐碱地变成“米粮仓”。

  “盐城师范学院的科研团队,围绕沿海盐碱地的快速高产高速改良这一课题持续发力,创造了水稻、小麦、油菜、绿肥等一系列的新纪录,申报了16项发明实用专利,授权6项专利。”立在稻谷飘香的田头,茆训东教授的介绍铿锵有力。在重盐土快速高效改良利用中,科研团队遵循了甜土栽培、盐土栽培、无土栽培和湿润栽培四个原理,并按照这些原理来进行盐土改良和盐土种植,为高产高效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具体措施上,打好四个基础。即:水源保障,水源不仅有量的保障,还要有质的保障,特别是水源的含盐量要在2‰以下。排灌分开,要能灌能排;土地平整;电通路畅。“在具体操中,我们推行了六个配套:深耕、多旋、勤灌、良种、密植、足肥。深耕、多旋、勤灌相结合,实行盐碱地的快速高效脱盐。同时,选用耐盐的优质高效良种,进行合理密植,用无土栽培原理精确定量技术来指导肥料的运作。这样来实行盐碱地当年吨粮田,甚至更高产量。”茆训东介绍。 

  据了解,盐城东台沿海条北垦区的土壤盐分在0.68%—2.66%,而水稻生长必须将土壤含盐量控制在2‰以下。盐城师范学院实验实习基地是典型的粉沙土,土壤颗粒非常细,但沙性又很强,干的时候像面粉,湿的时候像淀粉,肥力低易板结,耕作性和夺全苗难度非常大。今年夏季持续高温少雨,秋季受台风和低温影响,严重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长。

  秋风送爽,稻浪起伏。站在簇拥的稻穗间,戴其根教授坦言今年的水稻生长不易,尤其是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水稻。水稻是喜温作物,但持续的高温少雨,盐碱上泛,影响水稻的发苗、分蘖、成穗,严重的会导致根系、叶片早衰。秋季台风和低温,会致使水稻灌浆迟缓甚至停止,不仅仅影响结实率,还会影响千粒重。“苍海变桑田。过去,通过自然改良,把盐碱地改良成耕地可能要二、三十年。现在,一年就能长出沉甸甸稻谷。这是科技的力量!” 戴其根教授喜滋滋地说。

  “今年,我们的大面积试验再次获得成功,这为我们后续不断改进技术,持续提高产量增强了信心。”牵头负责该项目实施的盐城师院湿地学院院长唐伯平表示,未来他们将加快盐碱地水稻种植开发利用进程,增加后备耕地资源储备,让盐碱地生产出更多更优的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张亚东在现场表示,盐碱地上长出高产水稻具有极大的前瞻性和社会意义,符合当前国家向土地要粮、向盐碱地要粮的大方针政策,值得借鉴推广。

  (来源:江苏广电盐城中心站/沈春良 通讯员/孙聪 徐晓亮 编辑/高予宸)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