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入海口北岸的南通通州,有一座小镇,这镇不大,古运河穿行而过,因煮盐兴盛,得名二甲。这里盛产一种“靛蓝奇花”——蓝印花布,如青花瓷般优雅沉稳、美丽文静,颇受国人偏爱。
记者(10月12日)从南通市场监管部门获悉,日前,“二甲蓝印花布”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核准注册,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截至目前,南通市共有地理标志45件,其中地理标志产品13件、地理标志商标32件,总数全省第三。
“二甲蓝印花布”历史悠久,最早见于汉代,明朝中叶进入鼎盛时期,清朝时,二甲所产的“小青缸”蓝印花布更被选为向清代朝廷进贡的地方特产。
上世纪90年代,“二甲蓝印花布”出口日本、香港等国家(地区),获得客商一致好评,其使用的明清时代老纹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受旅游市场青睐。“二甲蓝印花布”逐步发展出实用、装饰多种类型,传统手工艺品走入了现代民众生活。
2007年,“二甲镇蓝印花布”被国家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振兴染坊”王振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继续挖掘“二甲蓝印花布”的文化价值,合理、充分地利用与保存人文资源和遗产,有效地保护优质特色产品,提高“二甲蓝印花布”的市场附加值,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实现产业兴农、产业富农,南通通州区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开展“二甲蓝印花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创建工作。
通州区市场监管局深入调研走访,走进老街,深入小巷,寻访世代居住的二甲老文化人、问询技艺传人,了解蓝印花布在二甲的起源发展,进一步深挖蓝印花布历史蕴藏,收集丰富地理标志申报材料的历史文献资料。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监管及属地政府、地标专业机构的人员力量,给予申报主体专业化辅导和全方位咨询,帮助申报主体完成申报。
该局还组织了网络直播推介会等多场宣传推广活动,帮助“二甲蓝印花布”打开销路,推动“老手艺”适应“新市场”,创造“新价值”。
下一步,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坚持“发展一个地标、做强一个品牌、发展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初心,培育发展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沈杨 编辑/徐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