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炉、饮水机这些都是免费使用的,累的时候有个歇脚点,真的非常贴心。”10月11日下午3点,送完手里最后一单,骑手张勇来到位于宿城区古城街道宝龙24街的“车手微家”喝了杯水,并进行短暂休息。
小编了解到,随着今年国庆期间宿城区209个“车手微家”升级改造投入使用,宿迁全市已建成各类“车手微家”服务阵地840个。
如今,在城区10分钟内、乡镇半小时内,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就能找到“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能喝水、累能歇脚”的温馨驿站。
宝龙24街是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宿迁夜经济核心区,是宿迁青年创业消费集聚区,也是新就业群体活动密集区。古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说,经实地调研,长期活跃在街区内的外卖骑手大约有400余名。以前骑手们常常抱怨接不到单的时候没地方去,涉及自身利益的政策也没渠道专门了解。
为此,该街道坚持需求导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搭建“1+2+6+39”街区暖“新”阵地,即建设1个综合服务中心、2个车手微家、6个小哥休息区和专属停车区、联合39个爱心商家,为新就业群体提供饮水、手机充电、临时休憩等服务事项,打造街区“新就业群体10分钟服务圈”。
“以前累了只能坐在车上休息会,现在街区内凡是门口挂着‘暖新商户’‘党员经营户’的商铺,我们都可以进去歇会儿脚,喝杯水,特别方便,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爱。”张勇告诉记者。
为让“家味”更浓,宿迁还专门制定了“车手微家”建设管理使用五项规定,对阵地选址、场所选择、设施配备、环境布置、宣传引导等作出明确规定。
为让骑手小哥找得到,要求在“车手微家”外部一定范围内设置引导牌,门口悬挂统一标识,开发“先锋宿达365”智慧服务平台,在线上公开“车手微家”图片、位置等信息,通过微信注册登录,实现导航直达;
为让骑手小哥用得上,要求将桌椅、饮水机、微波炉、充电器等设施集中起来,设置相对独立区域,统一张贴“小哥专座”标贴,增加使用便利度、提高小哥归属感。
同时,要求各地定期开展实地走访,及时做好阵地建设加减法,对“车手微家”阵地进行动态调整,真正让新就业群体服务阵地看起来温馨、用起来舒心。
各个县区、市各功能区还根据区域特色为“车手微家”取了个性化的名称,如宿豫区的“车手微家”名为“蜂享驿站”,宿城区的“车手微家”名为“歇会儿·蜂宿驿站”,这些贴心的驿站名称为“车手微家”增添了亲和力,让新就业群体从业人员倍感温暖。
“车手微家”只是宿迁把服务和温暖送到新就业群体身边,助力新就业群体在宿迁茁壮成长的举措之一。为新业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今年5月份,宿迁正式出台《关于加强对新就业群体从业人员关心关爱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措施》共包括五大类15条举措:
其中,优化新就业群体权益维护服务3条措施,包括开展行业集体协商活动、推动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强化劳动权益监察执法;
提升新就业群体就业创业能力3条措施,包括优化就业创业指导、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强化新就业群体安全驾驶保障3条措施,包括提升安全驾驶意识、加强车辆安全保障、实施精细交管服务;
拓宽新就业群体关爱帮扶渠道3条措施,包括打造新就业群体10分钟服务圈、及时提供困难帮扶、畅通诉求表达渠道;
加大新就业群体激励扶持力度3条措施,包括落实优惠补贴政策、扩大积分奖励范围、培育选树先进典型。
《措施》实施后,新就业群体跑腿更方便,遍布各个角落的“车手微家”,有效解决了新就业群体休息难、如厕难、充电难等问题;保障更健全,宿迁出台了劳动关系认定指南、推动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等,帮助新就业群体解决了社会保障差、合法权益难保障等问题;参与更积极,社会上普遍反映,目前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疫情期间,这一群体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中高考期间组建爱心车队等,行业社会形象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针对新就业群体长期奔波在路上的特点,宿迁还积极推进新就业群体3652服务阵地建设,即在商圈、市场建设30个以上“车手微家”,整合社区(小区)、党员商户等资源建设600个以上关爱驿站,在县区建设5个新就业群体综合服务中心,依托银行、药店、街坊公舍等建设200个以上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阵地,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饮水、充电、热饭、阅读等5+X服务。
“‘3652’寓意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关心关爱。我们将进一步强化需求导向,继续探索更多的关爱举措,为新就业群体带去更多的关爱和实惠。”宿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主任胡赣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