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鸟”又双叒叕上新了, 它叫红颈苇鹀(wú)

2022年10月13日 09:28:18 | 来源:扬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红颈苇鹀。

  扬州鸟家族又有了一个新成员。昨天,鸟友丁骞给记者发来一张照片,这是他最近整理鸟类老照片时翻出来的,照片上的鸟儿,经过资深观鸟人顾磊等人辨认,确认为红颈苇鹀,是扬州鸟家族的第304个成员。

  红颈苇鹀,扬州鸟家族新成员

  丁骞是一名野生鸟类摄影爱好者,拍摄鸟类有五六年时间了。他说,第一次拍摄到红颈苇鹀,是2021年的12月;今年4月,他又在同一地方拍摄到它,随后这种鸟儿就迁徙到北方了。

  在扬州,红颈苇鹀是冬候鸟,但它们来到扬州的时间,通常都比较晚。一般在11月甚至12月才会来到扬州。

  丁骞说,红颈苇鹀的名字中有一个苇字,其实是有缘由的。因为它们喜欢在芦苇丛中活动,它们最喜欢的生境就是芦苇湿地。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里,红颈苇鹀被列为“近危”等级(濒危等级分为绝灭、野外绝灭、极危、濒危、易危、近危以及数据缺乏未予评估等)。

  顾磊认为,作为冬候鸟,红颈苇鹀对越冬地的选择常常是较为固定的。也就是说,去年在一个地方发现了它们,今年依然有很大可能在同一个地方发现它们。

  鹀鸟是一个大家族

  近期,很多鸟儿来到扬州,如鹟、鸲、鸫等。相较而言,鹀类来到扬州的时间比较晚。不过,也有一些鹀类已经过境扬州。丁骞说,他已经在扬州拍摄到了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黄胸鹀(俗称禾花雀),“只是当时没有仔细辨认,因此没能多拍一些照片。”

  扬州的鹀类不少,如三道眉草鹀、白眉鹀、栗耳鹀、黄喉鹀、田鹀、黄胸鹀等。其中,白眉鹀、田鹀、黄喉鹀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冬候鸟。大多数鹀鸟喜欢在灌木丛中或草丛中活动,它们喜欢吃核果或草籽等食物。鹀鸟的个体大都不大,一些个体跟麻雀差不多。

  5年多时间拍摄了170多种鸟儿

  丁骞说,他喜欢用相机记录扬州鸟种,通常都在邵伯湖周边以及扬州一些城市公园拍摄。5年多的时间里,他拍摄到扬州鸟类有170多种。

  “我一般都是以拍摄林鸟为主。”丁骞介绍,林鸟拍摄不同于水鸟,要么手持相机一边寻找一片拍,要么蹲守在有水源的林子里,等鸟儿主动出现,“我不太喜欢蹲守,基本都是手持相机到处走。”

  秋冬季节是拍摄越冬林鸟的好季节。根据多年拍摄经验,丁骞认为,越是杂草杂树比较多的地方,鸟儿越多。

  这几年来,扬州已多次记录到极危鸟种黄胸鹀,它们借道扬州,部分在扬州短暂停留后继续向南迁飞。这也说明,扬州的生态环境适宜它们把这里作为“驿站”,因而鸟友们才能有缘拍摄记录到它们。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