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弄潮江海声·共富】手工弹棉花的现代“转身”

2022年10月10日 17:16:1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江苏拥有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非遗资源。一些曾经散落乡野的“非遗”技艺,如今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十年弄潮江海声》共富篇,今天跟随一名年轻的手工弹棉非遗传承人,看传统技艺的现代“转身”。

蒋晓栋

 

  蒋晓栋:“现在这条做的2米乘2米3,今天做第几条啦?”

  工人:“第三条。”

  蒋晓栋:“这个尺寸,最近做的一直是5斤的棉花?”

  工人:“对。”

正在市集上展示手工弹棉技艺的蒋晓栋

  我叫蒋晓栋,是苏州非遗传习所有暖制被所的负责人。弹棉花这门非遗手艺,在我们家族里传承了130多年,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到我这辈,已经是第六代了。

蒋晓栋的母亲黄翠萍(最右)

  跟我说话的,是我的母亲黄翠萍,她是苏州市手工弹棉絮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在我上初中那会儿,她筹划开设了家庭手工棉被厂,决心要让家里弹棉花的手艺“重出江湖”,但销路全凭邻里间口耳相传。

  那时,我坐在厂房的角落里,看着母亲一手持弹架,一手操弹锤,手起手落间,棉絮分离又粘合……我想和母亲一起,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打磨

  弹好的棉花,再经过手工牵纱、打磨、裁剪、灌芯、缝制等步骤,历时3个多小时方制成。

裁剪

  从小到大,我睡的都是母亲亲手做的棉被。大学出国留学,同住的留学生都是一箱行李,唯独我一人拎两个。多的那箱,装的便是母亲亲手做的棉被。于是,手工棉被也成为我亲情记忆的一种物象投射,温暖又厚重。有了自己的体悟,我开始为母亲做的手工棉被寻找“新的定位”。

运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外包装

  这几年我发现,追求低碳环保、个性化和生活品质,正成为当下年轻人一种普遍的生活理念。所以我将棉被的全部包装都换成了可降解材料;我经常参与年轻人喜欢的线下文化市集,和顾客面对面交流感受;与线上客户沟通时,我也会仔细询问他所在城市的气候、生活习惯等,依据经验为他量身定制适合的棉被款式。

蒋晓栋在线下市集向观众展示手工弹棉技艺

  这些细节之处,都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是有温度的经验之谈。也正是凭借着差异化、定制化、小众化的产品,三年内,我们将手工棉被的年销量推过3000床大关,同时带动了一众手艺人潜心制被、共同致富。

弹棉手艺人何毅(右)

  我们这里的何毅是个弹棉手艺人,在这里工作已有十几个年头,比起过去外出打零工,来这收入增加了不少,重拾老手艺更让他心里觉得踏实。何毅说,自己对手工制被怀有特别的情感,“我认为手工制被是机器不能取代的。敬业爱业是每一个手艺人的宗旨,做一行,就要爱一行,努力思考如何把它做好,那才是真正的行业的佼佼者。”

有暖制被所手工弹棉技艺展示馆

  2019年,“有暖制被所”被评为张家港市第二批非遗传习所,成为了当地宣传和教育的示范地。目前,这里集结了近20位手艺人,30岁到70岁不等。手艺人有个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值钱”。看着这些老师傅娴熟的技艺和朴实的坚守,我也下定决心,从妈妈手中接过那把弹弓,全身心地投入到手工棉被高端定制的市场开拓中去。

有暖制被所的手艺人

  传统工艺的当代表达,关键是处理好传承中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我们棉被工艺的核心制作方法,敲弹7000下、牵纱3000根、打磨800次……秉承着“工匠精神”去完成一床床棉被;变的,则是销售模式和售后服务,这就是创新和发展,也是新时代的要求。

手工棉被细节

  蒋晓栋的母亲黄翠萍说:“以前呢,我就是口口相传,出去跑,找朋友啊单位啊,挺辛苦的;现在儿子来了,通过网络推销,不用再担心销路了。儿子一起来做,融入创新的想法,还可以把非遗老技艺传下去,我很开心的,肯定比妈妈做得更好,年轻人不断去努力肯定会好的。”

  最近天气转凉,我们的订单也多了起来。朵朵棉花化作片片棉絮,那弹奏出的一声声弦响,在我耳里,就是美妙而幸福的共富旋律。

  (江苏新闻广播/刘正则 李秋雨 编辑/徐玮琪)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