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人生·老友圆桌会】机构如何支撑社区居家养老?

2022年10月07日 09:51:38 | 来源:老龄文明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

  为了积极探寻老龄事业发展的方向,为推动银发群体享有更有质量的晚年生活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帮助,“老龄文明”公众号从即日起推出特别访谈专栏——《百岁人生·老友圆桌会》,将邀请研究会十大委员会首席专家团队做客,聚焦老龄事业发展,共同探讨您关心关注的养老议题,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什么样的养老服务模式更适合中国国情?如何让机构的专业性辐射到社区居家养老?本期《百岁人生·老友圆桌会》邀请到养老模式与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两位首席专家: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林闽钢教授、江苏省民政厅一级巡视员沙维伟,以及九如城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谈义良共同为我们解答。



  林闽钢: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速度加快,我们实际上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了。这个时候我们国家确定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总体国家战略,到2035年,全体老人都享有基本的养老服务。基本养老服务实际上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体系当中涉及到三个很大的主体:机构、社区、居家。那这背后,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政府、市场、家庭,包括社会组织,这会形成一种组合,理论上讲这是一个“照顾菱形”,就是我们经常讲的care diamond,侧重点不同,那么它的结构就会有所不同。比方像最早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强调以机构为主,这个时候整个的发展重心、专业服务力量都是从机构出发的,后来又提出去机构化,要回归家庭,又来到一个新阶段。那么现在最流行的是以家庭为载体,比方英国说care in还是care by in community,社区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在我们中国,实际上也有类似的一些战略或者是规划,比方说“9073”——90%的人在居家中完成养老,7%是在社区当中,3%在机构当中,但也有叫“9064”,等等。这里面就看到我们这种战略在二、三十年当中,随着提供主体,供给的变化,会出现一种结构的变化。

  谈义良:从机构辐射到社区和居家,实际上就是我们根据现代长者的家庭需求在做的事情。这个里面特别要强调的就是我们的专业性,我们组织从机构到达居家服务的团队当中要有医生,要有护士,要有康复师,还有家庭照护师,这个是基本的。我们还发现未来的长者家庭当中还需要律师的服务。中国人在遗产这一块还没考虑,但是当到了一定年龄需要考虑的时候,就一定要有这样的团队来保证这个服务。我们保证两个礼拜当中医生都能到达一次,护士每一个礼拜都要到达,关注老人用药情况,这样的专业性团队只能在机构。

  沙维伟:基本养老一定是政府来提供,但政府也不能大包大揽的,而是可以购买质量高、专业化程度好的服务。政府既是提供方,因为是购买服务的,更重要的是还要做好监管监督。

  林闽钢:我最近关注的是上海,这十几年来上海提出“嵌入式养老”,它的意义就是把养老机构搬到小区门外,我们的养老就在我们的社区。它以社区为载体,有三四十、五十人的床位,有机构医疗资源的专业支撑,同时又在熟悉的家庭周围环境当中来完成。这就是在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适合区情的,适合省情的,适合中国人东方伦理的养老服务模式的道路。

  主持人李晓愚:我也注意到,身边的有些老人往往就在两种困境当中彷徨、犹豫、纠结:养老院怕孤单,居家怕自己成负担,两者怎么调和,我觉得这个嵌入式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谈总有没有去做一些关于专业养老服务下沉的探索?

  谈义良:在南京基本都是用这种。像清荷院大概七十几张床位,雨花院大概三四十张床位,以小院来辐射到周边社区的服务。我们现在是倡导机构的专业辐射到居家的服务,在南京就有这样的一个服务体系,在我们的机构当中,有1+5+N——1就是院长,5是五个主任,有护理主任、行政主任、培训主任,还有膳食主任和活动主任。后面的N更有意思,是N个社区主任,一个社区主任负责十个工作小组,每一个工作小组负责十户人家,每一个主任负责100户的服务。这样的体系是可以利用机构的专业能力将我们的服务人员系统化地培训,并且轮换到家庭当中服务,我们服务的产品品种很多。我们还采用了一个更加有意义的活动,配备了专业的护士,早上帮老人联络好医院,就近帮助就医;第二是药品管理;还有一个叫家庭建设导师,会教子女怎么孝敬老人,怎么服务老人。我们在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当中都有,南京做的特别好,我们今后完完全全是可以把政府清单当中的服务也通过我们这种渠道和模式体系化地呈现给长者朋友。

  主持人李晓愚:我觉得这个特别好。因为我们讲要孝顺老人,其实孝顺老人不仅仅是靠着一片孝心就行的,更需要很多专业的技能。

  谈义良:江苏一定是全国的领先者,城市当中以区为单位来建设体系,农村以县为单位来建立体系,中国解决养老大问题的面就铺开了。我们实际看下来,只需要1%的人在机构养老,9%的人在社区,90%的人在家庭。因为当我们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越来越好后,未来进机构的人会越来越少,社区交流的人会越来越多,这会是一个未来趋向。

  沙维伟:无论是在家庭养老,还是在靠近家庭的、嵌入式机构养老,或者到某个机构内养老,我个人理解这是一种服务的传递方式。所谓“9073”或“9064”,实际上是在具体的某一个人变老的周期当中可能都需要的。比如说当你在60岁到80岁期间的时候,你更多的是融入社会,积极参与,奉献社会,享受天伦之乐。85岁,随着身体机能下降的时候,或者是到了失能的时候,就可能要到机构去,所以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比例划分,它实际上是讲人生老年阶段享受服务的传递方式。

  林闽钢:从基本向高品质的实现过程当中,我们要突破两个难点:怎么把居家、社区、机构相结合起来?怎么把医养、康养相结合起来?这两条既是管理的技术路线,又是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两条主线。原来我们长期以来所讲的基本养老服务都是面对特殊老人、特殊人群的,现在我们开始面向全体的老人,从“十三五”到“十四五”当中,这个变化应该是我们中国人在养老服务体系变化当中的标志性变化。第二个变化是我们整个养老服务体系所集结的力量已经开始由家庭和政府面向全体社会,机构在这当中就能够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的一种服务体系的架构,又可以促进整个基本养老服务面向社会,标志性的第二个变化就出现了。

  如果您对今天的话题有话要说,欢迎持续关注“老龄文明”公众号留言互动。我们下期再见!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