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如皋市重视乡村振兴人才资源,以党建引领、创新培训、政策支持为抓手,培育高素质“三农”干部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如今,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田间地头,为乡村带来新理念、新模式、新活力,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兴农人”。
党建引领,锻造“新农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13年,刘炜建出任如皋市城北街道平园池村党总支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平园池村这个经济基础薄弱的纯农业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千亩藕池园、采摘园、菌菇园、水竹园等一批优质农业观光园的建设,吸引了大量游客。如今的平园池村,已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随着村干部专职化管理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像刘炜建这样有想法、能干事的年轻干部,涌现在如皋的乡村舞台,他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以过硬的党员干部作风,书写“新农人”的乡村振兴故事。
为了做强党建引领、汇聚集体智慧、用活新生力量,今年5月,如皋市特色田园乡村党建联盟正式成立。党建联盟将致力于组织联建、活动联办、经验联学、服务联抓,推动“党建+田园”深度融合。
“村(社区)书记间定期开展交流学习,有益于碰撞灵感、整合资源。”作为特色田园乡村党建联盟理事会的一员,刘炜建对联盟创新推出的“党建联盟+互联网+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养生养老”模式充满期待,他将抓住这次的学习契机,为平园池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创新培训,培育“新农人”
现代农业,技术是关键。在和农业、土地打交道的5年多时间里,如皋市搬经镇种植大户宋邦义对此深有感慨。从耕地、选种、育苗、施肥等田地管理和作物管理,到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农业机械管理,科学技术贯穿在现代农业的方方面面,这促使他不断学习。“不学不行,不学就和时代脱节了,现在不像过去,种子撒下就不管了,靠天吃饭。”他表示,现代农业走的是大规模、机械化种植之路,这促使他们这帮“新农人”不停学习。
从2017年开始投身农业后,宋邦义就养成了定期参加农民培训班的习惯。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培训班无法照常开课,这让宋邦义感到十分遗憾。不过很快,如皋市农林科技与信息中心送来线上培训,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我正好遇到小麦种植上的难题,想请教专家,直播培训时专家在线解答,给了我很大帮助。”宋邦义笑着说。
据了解,今年3月以来,如皋已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线上课程3期,观看总人次达4.88万。直播培训,破解了疫情期间“农民出不来、专家下不去”的难题。通过在线直播,汇聚高级农艺师、农业专家教授等师资力量,将线下课程搬到线上,满足了“新农人”选种、选肥、购买农药农资等知识的学习需求。此外,在线互动、微信群答疑辅导,更是大大解决了“新农人”农业生产中的各类疑惑,增进了科学种植水平。
政策助力,护航“新农人”
农村新变,在外的游子酝酿着归心。“这些年农村环境、交通都变好了,不少青年选择回乡创业。我和创业者之间碰撞交流,回家的想法愈发强烈,开始不自觉地思考如何在家乡发展农业。” 2017年,如皋籍90年后大学生周尔刚开始回乡从事农业种植。周尔刚感慨,现在每天在自家的承包地里忙活,看着自己种的小麦、水稻,一点点生长、成熟,“脚踏实地”让他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如皋市从资金、项目、载体等方面不断发力,助力返乡群体创业就业,不断增强返乡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成就感,将返乡青年培育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如今,周尔刚不仅加入了地方合作社,还通过学习培训成了一名农用无人机操作员。未来,他将在自家700多亩承包地上耕耘出自己的理想人生。
如皋市白蒲镇顾岱村的丛小林是一名优秀的农机手,曾获南通市“五一劳动奖章”,他给自己的定位也是“新农人”。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丛小林走上了他梦想的机械化种植之路。“收割机、耕地机、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插秧机,在政府支持下,我们农场的机械化率正在不断提高。”丛小林相信,“新农人”队伍会逐渐壮大,乡村振兴的“致富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