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看病,很多人喜欢一头扎进大医院,总看不上规模较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随着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工作的持续落地,越来越多的签约居民深切地感受到:“小医院就医很方便,让人感到有‘医’靠。”
到“社区医院”看病的人变多了
9月27日上午,家住合群新村的曹女士觉得有点头晕,于是来到泉山区和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医生询问了她的情况,为她做了相关检查,最后提醒说:降压药千万不要随便减量,如果有不明白的,及时联系家庭医生。
“家门口有个社区医院,别提有多方便了!”曹女士告诉记者,她体质较弱,经常容易头疼、感冒,以前为了就医,得早起去大医院,有时光排队就要耗费一两个小时。后来发现社区医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尝试到社区医院就医,结果这两三年来,就很少再往大医院跑。
“去大医院看病的话,人多,跟医生交流的时间也短,不如在社区医院看得省心。”与曹女士一样,市民郑先生也对社区医院持肯定评价。他说,“家里老年人患有慢性病,需要定期随访复诊,以前我得专门请假带他们去大医院看病,如今,社区医院离家近得很,不到10分钟就能走到,相当便利。”
大病去医院,小病在社区。近年来,随着分级诊疗的逐步落实,这样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到社区医院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当然,社区医院之所以能够吸引人、留住人,根本原因在于基层医疗的由弱变强。
以泉山区泰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2007年,徐州市中心医院响应市里要求对该中心进行领建,中心的主要工作人员由徐州市中心医院抽调的业务骨干组成。通过长期指导、专家坐诊、双向转诊、设备同步、资源共享等一系列的深化合作与定向扶持,泰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医疗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顺利实现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两手抓 两手硬”的目标。“花一级医院的钱,享受三级医院的诊疗服务”———无怪乎,居民们都为社区医院点赞。
“家庭医生”把健康服务送上门
家庭医生是啥?简单地说,就是居民与社区全科团队签约形成的单个医疗服务链模式。签约后,全科团队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针对其个体情况制订诊疗方案,为其健康保驾护航。
云龙区宣武社区有位88岁的老先生,因上了年纪,且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行动不便,定期体检成了他的最大困难:“有时候觉得不舒服,但又不知道具体是啥原因,老了走不动也不太想去医院。”后来,邻居推荐他在云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就诊困难迎刃而解。老人说,签约家庭医生后,平时只要有需要,给医生打个电话就行,出现头疼脑热了,签约医生会帮着拿药送药。每3个月,医生还会上门服务,测血压、测血糖、检查体格,周到细致的服务让老人倍感安心。
鼓楼区的陈大叔因为脑梗死后遗症必须长期卧床、进行鼻饲和导尿。以前,每逢需要更换胃管和导尿管,家人要拨打120将其送至大医院,过程很是折腾。后来,陈大叔与环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了个性化家庭医生服务,就再也不需要奔波了。
据了解,环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郑扬为陈大叔制订了具体的服务计划,每个月,由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定期上门为其开展导尿、插胃管及其他诊疗服务;疫情期间,陈大叔出现不适情况,家人通过电话或网络视频直接联系团队,及时获得健康指导;当陈大叔需要前往三级医院住院治疗时,家庭医生会直接与三级医院专科医生对接、预约病房,帮助患者办理好转诊服务。
得益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广泛落地,许多市民都有了自己的健康“守门人”,不少人因为有了社区家庭医生的守护而获益良多。记者了解到,目前,徐州全人口签约率为39.44%,重点人群签约率72.07%。经第三方开展的签约居民服务真实度、满意度调查,签约居民的满意度达98.63%。
“15分钟健康服务圈”持续在完善
家庭医生被称作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记者从市卫健委了解到,徐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起步于2012年,截至目前,全市基本形成签约政策实、推进部署稳、质控与激励措施逐步优化的良好发展态势。
市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多年来,徐州在省卫生健康委政策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结合城乡试点经验基础,坚持政策引导、创新机制,积极推进基于医联体和信息化的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针对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丰富签约服务内容,拓展延伸签约服务内涵,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有徐州特色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新模式。
比如云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的宣武家庭医生工作室,组建3支巡诊团队,定时定期深入社区开展巡诊服务;根据居民需求邀请三级医院的专家来工作室提供义诊、健康咨询、健康宣教等服务;和社区联合建立微信群,在线上指导签约居民开展健康自我管理和自我防护,将医疗服务送到社区的家家户户。
为助力基层医疗提质增效,近年来,徐州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兜底线、建机制”狠下功夫,通过不断推动医疗卫生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把更多的人才技术、财力物力、优惠政策向基层倾斜。截至2021年,全市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91个,全市共设乡镇卫生院159个,新建147个家庭医生工作室,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333个,实现了镇(街道)、村(社区)全行政区划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功能配置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基层体系从缺到全,基层医疗能力由弱变强,随着基层“15分钟健康服务圈”的持续完善,居民的就医获得感将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