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华太师,在无锡还有一个义庄

2022年09月06日 20:58:2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提起“华太师”,80后、90后一定会想起一部经典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在历史上,“华太师”其实确有其人。原名华察的“华太师”,明朝弘治十年六月初六日生于无锡县隆亭即今无锡市东亭镇,年少聪慧,12岁便能作诗文。因做过翰林院侍读学士,辅导过皇子读书,被称为“华太师”,而他其实也是一位慈善家。

  在全国第七个“中华慈善日”9月5日的上午,无锡市民政局组织开展了2022年中华慈善日慈善志愿体验活动,就带无锡市民们来到了“华太师”的慈善机构——华氏义庄。

  拥有276年历史的华氏义庄是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存续时间最长的义庄之一,被誉为“江南第一义庄”。“华太师”华察辞官返乡之后,看到地方上民众清贫,将一万多亩良田,分出一半给贫困佃户,并烧毁租约。嘉靖三十二年,华察带头出钱修筑无锡县城,用于抵御倭寇。此后,华察还提出要在华氏家族中创办“义田”,用义田的收入帮助本族贫困子弟读书。华察的种种积善之举,使得无锡华氏家族在此后几百年间内成为江南望族,历代行善。

  而无锡华氏世代耘读,英才辈出。近代杰出的数学家华蘅芳、华世芳兄弟,养蜂大王、民族实业家华绎之等人都来自华氏。华氏家族“尚德乐善、忠孝友悌、惠济乡里”的良好家风,使得他们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繁盛不衰。

  义庄,作为古代的慈善机构,是古代宗族乐善好施的具体实施点。华氏义庄自创始,就传承多年,从未废弛,既保得族人绵延,也造福了一方百姓。华氏义庄谨遵家族“讲忠义”、“重孝悌”的教诲,族内的忠义孝子就是他们首要的帮助对象。除此之外,义庄还敦促族人不畏清贫,宣扬廉政教育,就如华察发明的“步弓”一样,每一寸土地,皆有公允,而处世为政,也应以纪律为准绳。

  市民们在感受华氏义庄慈善文化故事的同时,还参与了慈善法的普及推广志愿活动。活动现场,穿着红色志愿服的市民朋友们在荡口古镇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系列知识问答宣传单的分发,向游客进一步推广慈善法,传递慈善理念。参与此次活动的市民吴惠芬表示:“我们要伸出一只援助之手,使更多的人高兴起来,富裕起来。我很喜欢做义工的,寺院、徒步、唱红歌等都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做这些我很开心,能让我身体健康,多见无锡的事物和风景。”

  活动当天,市民们还前往了宝界桥。位于无锡滨湖区蠡湖的宝界桥由无锡著名实业家荣德生于1934年用60岁的寿礼捐建而成,桥长375米,宽5.6米,有60个桥孔,是当时江南第一大桥。1994年,荣德生之孙荣智健又独立捐资3000万,在老桥东侧10米处再建一座新桥,桥长390.74米,宽18.5米,以解决宝界桥交通拥塞问题。新老两桥,被称为“宝界双虹”,将蠡湖分为东蠡湖和西蠡湖,也是由无锡市区通往鼋头渚风景区以及唐城、三国城、水浒城等影视基地的必经要道,2011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作为无锡当地有名的慈善家、民族实业家,从事纺织、面粉、机器等工业,有着“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美誉。同时,他们也致力于公益事业,把公益作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荣氏家族积极创办公益教育,提高国人文化素质;开发无锡山湖,促进无锡旅游事业;捐资修路建桥,繁荣地方发展;进行慈善救济,弥补贫民之需。除宝界桥以外,无锡梅园、江南大学等都留下了荣氏家族投身慈善事业的身影。参与志愿体验的市民们在宣讲大使的讲解带领下,走过宝界桥,感受荣氏家族的慈善事业。

  据悉,此次“人间慈话 爱心随行”——无锡市2022年中华慈善日慈善志愿体验活动,通过线上慈善宣讲大使专题宣讲+线下慈善志愿体验活动的形式,汇集公益力量,弘扬慈善文化,让更多市民感受‘指尖慈善’的力量。

  (来源:江苏广电无锡中心站/徐恺言 沈沁心(实习)编辑/张泉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