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为立本,博古在通今。在江苏省泰州兴化市有着这样一组祭器,展呈古人祭孔尊儒,崇尚教育的传统,告示今人更好的传承敬师而重道,弘文以兴邦的美德。
首左侧象形尊
兴化市博物馆现珍藏着的一组明代铜祭器,为国家二级文物。这组祭器历经明、清两代至今,完整成套,种类齐全,内涵丰富,其器形种类包括熏炉、尊、烛台、祭炉等,皆为祭孔时供案上精美的陈设。造型神态各异,有麒麟送子、犀牛望月,鹿衔灵芝、鸳鸯戏水、天鹿灵蛇等,寓意祥瑞,是明代儒学祭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和儒学教育的重要历史见证,同时也为研究明代铜器铸造工艺提供了历史依据。
明首左 右侧鸳鸯铜器
这组祭器中,还有几件刻有铭文——“扬州府高邮州兴化县儒学祭器 万历乙酉知县事武林凌登瀛制”。万历是明朝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乙酉年是万历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这是明神宗朱翊钧即位的第14年。学宫祭孔礼为每年春秋两季上丁日,由知县主祭,其祭器、乐器、祭牲、仪式、程序皆有定例。
兽面双耳四足祭炉
龙首双耳兽面圆柱形三足祭炉
而凌登瀛制,指的是一个人,凌登瀛明万历九年(1581年),兴化知县。万历十三年(1585年),知县凌登瀛根据《礼记》制度。组织多名能工巧匠,打造各类金属祭器共36种,100多件,并作《文庙祭器记》。
祭器又称礼器,是儒学祭祀必备的器具,主要包括乐器和礼器,质地以铜为主,除了满足祭祀功能,祭器对儒学在兴化市区域的教育和推广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祭器供奉于兴化文庙,文庙是历代王朝祭祀孔子的礼制建筑,兴化文庙北宋时初建于沧浪河畔,为范仲淹任职兴化时所建,是全国较早的学宫之一。至此兴化市的文教之风为之一振,这些祭器也承载了兴化市的千年文脉。
寿星侧骑梅花鹿
匍姿吼
文庙作为中国历代王朝祭祀先圣孔子的礼制建筑,是传统儒家文化最醒目的标志性符号,也是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一般认为,文庙最早出现在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唐代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时,因封孔子为文宣王,故称为文宣王庙。明代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与武庙并立正式称为文庙。由于地方的最高教育机构均设于文庙内,遂又称文庙为黉学、学宫。民国时政府一度通令改称各地学宫、文庙为孔子庙。然而,无论称谓如何变化,在历朝历代文庙都承担了儒学教育中心的职能。
明朝状元李春芳
清代“扬州八怪”郑板桥
据统计,兴化市从宋代到光绪新政以前文武进士103人,其中文武状元各一个,文科状元李春芳,武科状元解学熊,举人400余,且不乏历史名人,如明代文学家宗臣、陆西星,清代文学家郑板桥、李鱓,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任大椿、顾九苞,文学家、文艺论家刘熙载,以及近代国学大师李详(审言)等,明代兴化籍三相国(高谷、李春芳、吴甡)亦从此间走出。
(来源:泰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