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这个地方日供水35.4万立方米,让庄稼喝上长江水!

2022年08月25日 17:33:2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出水了!出水了!”随着水管口汩汩冒出来的水渐渐淌入稻田中,压在宋金坤心里的阴影总算是消去了大半。

下一为宋金坤

    宋金坤是上党镇薛村村的一名种植户,就在前几天,他种植的250亩水稻田,已有少部分露出还剩些许湿润的黄土了。薛村村地势较高,村民的灌溉用水都依赖几公里外的凌塘水库及村边几个塘坝“解渴”。今年五月以来,丹徒区雨量极少,不到常年的3成。近期,受持续晴热高温无雨天气影响,各地河道、水库、塘坝蓄水量骤减,部分地区农田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

薛村村塔山水库因干旱裸露的河床

   为保证灌区河湖库水位正常,满足工农业生产等用水需求,在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调令下,丹徒区长山提水站于8月8日开动机组,全力提水、引水抗旱保产。截止发稿时(8月24日)抗旱台时961台时、供水量284万立方米。

  伴随着机组的轰鸣,一股股生命之水,自长山灌渠顺流而下,流入灌区覆盖的一个个水库、塘坝、稻田中,冲去了灌区农户心中的焦虑。

长山灌渠

  这个平日里隐于山林之间的提水站,背后还有一段光辉的革命历史。

  和衷共济,一条渠划出民生底线

   1978年丹徒县南乡发生严重旱灾,夏日的午间气温达40度以上,时间超过两个月,长时间的高温干旱,骄阳吸干了大地的水汽,脚踩在泥土上比踩到钢板还硬。丹徒辖区内谷阳、上党等乡镇居民农业和生活用水大都依赖周边水库。水位线就是群众的生命线。

长山提水站

    这年的12月,原镇江地区地委决定新建丹徒长山提水站和长山灌渠。从长江提水引水补给长山地区灌溉和解决丹徒各乡镇群众生活、灌溉饮用水。

长山提水站历史资料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长山引河工程,5万名干部群众从1978年12月,一直奋斗到1979年4月。大家肩挑手扒,人牛轮上,完成了这项河底平均高程1米,底宽4米,河堤堤顶高程9.8-12米,引河长度13.41公里,总渠长度18.65公里的浩大工程。灌渠途经丰产水库、西麓水库、张寺水库最终汇入凌塘水库。随着长山提水站投入运行,丹徒南乡的群众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伴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大步前进!

长山灌渠

  良贾深藏,发展中探索转型之路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长山灌区群众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村庄周边的水沟塘坝得到大面积的清淤、修缮,蓄水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问题不再突出,灌区的群众也认识到在丘陵山区以及缺水地区改种经济作物,其需水量会降低而效益变高。2000年以后,长山灌区基本实现了自来水全覆盖,长山提水站也结束了给灌区百姓提供生活用水的历史使命。

长山提水站机组正在运行中

   到了2009年,建成运行了30年的长山提水站进行了一次除险加固和升级改造,从原来的8台套机组减少到现在的5台套机组,总功率2800千瓦,可实现日供水35.4万立方米,可以满足灌区4.5万亩农田的灌溉和生态用水。

   “在我刚刚接手长山提水站工作的时候,她已经没有往昔那么频繁的需要开机提水,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保障而存在。我们也开始更多的思考,如何能让她转型,在丹徒区今后的发展中发挥更加多样化的作用”

刘泽祥正在讲解长山提水站的悠久历史

    位于长山提水站里的这个小型展示馆,是站长刘泽祥向上级部门汇报获批后建起来的,他想着如今的提水站虽然不再频繁的使用,这不是一件坏事,但忘记她的历史,却不是一件好事。     

  赓续传承,新时代履行崭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长山灌区抵御旱情风险的能力已经极大地增强,提水站也渐渐从人们关注的视角中淡去。但今年长江流域的重大旱情,让长山提水站再一次凸显出其在丹徒区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地位。

薛村村干部群众开渠引水

  “抗旱的关键是水源,面对旱情,我们不能等不能靠!有水来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让水流到田里去!”

   薛村村党总支书记朱镇在与全体村干部集体交流讨论后决定,既然长山提水站已经开始提水供水,村里要立即自筹资金,或给灌区清淤,或重新开渠引水,将长山提水站供给的水源引入村边水沟塘坝中,保证村里上千亩农田的供水。

左图为朱镇,右图为新开的输水沟渠

    身为党员,也是农户的宋金坤拖着受伤的手臂,义不容辞地奋战在一线,只为打通水源生命线的“最后一公里”。炎炎烈日下,看着沟渠里清水流淌,水稻在长江水的滋润下抽穗扬花,宋金坤内心感慨万千。

  “看到如今大家团结一心的场面,就让我想起了曾经的丹徒干群,建设长山提水站时不畏艰苦,迎难而上的革命精神,现如今这种精神还在!”

凌塘水库

    薛村村的抗旱保产工作,只是丹徒区全区的一个缩影,面对旱情灾情,丹徒区广泛动员,不等不靠,想方设法引水调水,有效缓解了旱情。

长山提水站如今柳树荫荫

   奋斗者的汗水化作涌动的渠水,昔日劳动者的身影如今似绿柳飘扬,长山提水站建成近40年以来,总共开机19次,累计开机21000多台时,总抽排水量达7000多万立方米,有力保证了干旱时期农田的灌溉需求,为全区粮食生产安全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山提水站润及丹徒新城

   长山提水站的建成,功在当代,利在后辈。她解决了丹徒部分地区农业用水困难的问题,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为逐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长山提水站站长刘泽祥:“今后的长山提水站在作为灌区生产用水最后一道底线的同时,也应该要承担起更多的生态作用,要利用她,让整个丹徒新城甚至整个南乡水系活起来,完成角色的转换,更好地为丹徒人民、为生态丹徒服务!”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长山提水站存在的根本立足点,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长山提水站建成的灵魂所在。“流自己的汗,干自己的事”,丹徒人民充分体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气概,在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的当下,这种精神仍旧鼓舞着我们不畏艰难,奋勇向前!

   (来源:丹徒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俞思琼)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