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原来医术高超的他们,还有这些不为人知的“才能”「中国医师节策划」

2022年08月19日 06:05:2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他们是白衣天使,是最美的逆行者……在这些身份背后,他们其实还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才能”,这些“才能”展现了他们作为白衣天使鲜为人知的一面,有的甚至达到了“世界级”水平!

  是医师也是“手绘画家”:医学图谱让手术更精确

  8月18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一场特殊的手绘医学图谱展,吸引了不少医生和患者驻足。

  玻璃厅内,参展的46组共61幅图由该院医务工作者创作,当中既囊括了写实风格的医学图谱,也有艺术再加工后的画作,展现出医学的独特美感

  该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吴卫兵教授展出了创作于2007年的《肺部解剖图》

  2007年,吴卫兵还是一名医学生。当时课本上都是二维图像,吴卫兵就想,假如有一个更接近于人体肺部结构的三维图像,学起来是不是会更快?于是他花了两个月时间,埋头宿舍查阅资料,画出了这张三维解剖图。

  后来,这一三维图像思路一直延续到工作中。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陈亮主任指导下,吴卫兵和团队历经3年,绘制了国际首个基于3D重建的支气管静脉图,收录于国际首部《胸腔镜肺亚段切除手术图谱》(中英文版)中,对指导肺段和亚段切除术十分有帮助。

  吴卫兵介绍:“现在发现的早期小肺癌,没有必要把整个肺叶切掉,尽可能要为患者多保留肺组织。但是这样的手术要求很高,每个结节在肺里面的位置长得都不一样,首先要精准定位它在哪里,所以三维重建技术非常重要。”

  画作中,还有一幅《十二对脑神经详解》,诞生于1966年,由现年87岁的、该院原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袁根清教授所作。

  袁教授介绍,原著作中对十二对脑神经介绍分散,经过整合后形成的这幅画作,更加有利于当时的他学习、记忆和应用

  是医师也是“纪实摄影家”:点滴记录诉说着关爱与鼓舞

  8月17日,第七届“我遇见最美的光”全国医务人员摄影大展在南京鼓楼医院拉开帷幕。

  在摄影展现场,既有展现医患互动瞬间、医务工作现场的纪实作品,也不乏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风貌或自然风光的照片。这些作品由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拍摄,他们用点滴记录诉说着医疗工作的真实与美好。

  南京鼓楼医院院长于成功介绍,展览中很多照片都是医务人员的工作、生活当中随手记录下来的,反映了医务人员的情怀。医务人员不仅需要医疗技术,更需要有人文精神和关爱

  南京鼓楼医院实习生袁佳彤告诉我苏记者,展览上的很多作品让自己对今后的工作更加向往,因为它们展现了医患关系中非常好的一面。同时,这种对于医疗日常的记录,也体现出医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让大家受到许多鼓舞

  是医师也是“养虫专家”:“舍身”捕蚊让“300万降到0”

  8月17日,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2年10名“最美医生”先进事迹。江苏从事疟疾现场控制工作近40年的“抗疟老兵”高琪光荣入选。

  1983年,高琪从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专业毕业,到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工作时,全国有近300万疟疾感染者。那时,高琪就有个梦想:“把300万降到0”。

高琪在养蚊室

  蚊子是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高琪对蚊子的研究堪称“世界级”。在江苏省血防所,经高琪指导建立的养蚊室蚊种传代已达600多代。有人说:“蚊子只要从高所长面前飞过,他就能判断是雌还是雄,是什么品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夏天疟疾流行季,高琪都会到乡村蹲点用自己的身体诱捕蚊子,一夜能捕捉2000多只吸血的蚊子。

  2010年,中国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高琪结合江苏省消除疟疾行动的实践,带领团队在国内外首次提出消除疟疾阶段“1-3-7新模式”,即1天内完成疫情网络报告,3天内完成病例复核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7天内完成疫点调查和处置。随后,这个模式不仅在全国推广,还被世卫组织写进技术指南推广

  2020年11月,我国向世卫组织提交了消除疟疾认证申请,高琪全程参与并提出撰写建议。2021年6月30日,中国正式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

  高琪说能够参与并见证这个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自己很骄傲:“一辈子从事这项工作,最终实现了这个目标。在这里面,有自己的辛苦和汗水,也有自己的一些研究发现和贡献,所以自己应该是无悔的。”

  我苏记者从江苏省卫健委了解到,截至去年底,江苏全省医务工作者总数达853430人。医生这个职业,需要无私、时刻待命、全身心投入。这让他们被尊重,也让他们重担在肩。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向各位医师表示真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崔雨薇 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汪乐萍 江苏新闻广播/张祖名 通讯员/何雨田 我苏网/国正 设计/邵静娟)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