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是很费力的,现在有了这个新型除草机器人,走几遍就把草除掉了,还不用人过多操作,几乎不伤禾苗,为这些老师和学生点赞!”在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七里村,试验田承包人焦永凤笑着说道。
农民焦永凤口中的除草机,是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锄禾兴农”实践团研发的新一代“北斗导航水稻机械化除草机器人”。自7月7日以来,实践团已经在江都区宜陵镇七里村的慧龙机械厂驻扎了一个月的时间。通过不断实地研发、改进、完善,近日,机器人顺利下田,进行无人操作作业。
实践团成员包括该院农机专业青年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由学院张瑞宏教授担任指导。“水稻施药除草,引发了杂草抗药性提高、作物药害、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张瑞宏教授介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决定研发机械除草技术,利用各种耕、翻、耙等措施实现杂草去除,完全减免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努力做到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把化学除草转变为无伤的机械除草。
2018年,实践团开始构思,几年来不间断进行画图、设计、制造,并通过使用北斗导航驾驶技术,先后在机械除草、精准对行、无人驾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现在我们已经做到了插秧、除草、后期维护等工序‘一条龙’。”团队老师奚小波介绍,机器人的行间除草率达到了90%左右,而伤苗率小于5%。“以往传统机器在水田中行驶时,易打滑,并不能完全走直线,前几年我们经过研发,已经可以让机器在无人操作时走直,这几年有了新技术,又解决了机器一行走完后在无人驾驶模式下掉头的难题。”
记者了解到,除草时,机器经过的地方对行越精准,伤苗率越小,此次研发成功的除草机器人,对行精度已经达到了正负2.5厘米左右。
“机器的试验成功离不开所有成员的努力。”奚小波介绍,实践团成员驻点工作的慧龙机械厂是一个邻近高速、地处田地边缘的半露天式厂房,周围水沟绵延,杂草丛生,毒蚊子和各种小虫子很多,条件艰苦。厂房的院子里满是各式各样的农用机械,有旋耕机、播种机、施肥施药机,以及团队近年来研发的除草机。为了新一代除草机器的研发,实践团队在厂区内搭建了简易的移动铁皮房用来工作和生活,一旦绘图遇到尺寸模糊等困难的时候,便拿着卡尺,冒高温酷暑到院子里进行现场测量记录。
除此之外,下田实操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机器的操作需要专门的农机驾驶证,我们都是靠农户帮忙,机会很难得。我们努力抓住一切可能,对田地的杂草进行了大量取样、测量和分析,记录下机器除草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以方便回去探讨、向老师请教。”实践团队队长王昱博士说道。
奚小波表示,目前“北斗导航水稻机械化除草机器人”制作成功,已经进入推广阶段,争取早日批量生产。
(来源:扬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