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江苏徐州大地,青青稻田、金黄玉米、茁壮大豆,无人机在田地上空穿梭……满目葱茏,生机勃勃。徐州坚决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环环紧扣抓好粮食生产,广袤田野孕育新的丰收希望。
7月29日,徐州市农业农村局下发《关于切实抓好秋粮生产管理 全力夺取全年粮食丰产丰收的通知》,对近期全市秋粮生产管理进行工作布置。要求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全力落实各项田间管理措施,科学做好病虫防控,切实加强防灾减损,一环不松、一招不落,全力抓好秋粮生产,为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如何抓好全市秋粮生产管理?7月30日,记者采访了徐州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处处长杨梅。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前全市水稻陆续由分蘖期进入拔节长穗期,夏玉米处于拔节-大喇叭口期,夏大豆处于分枝-初花期,正是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防汛抗旱、防灾减灾的关键时期。水稻生产要因田因苗分类指导,科学运筹肥水,促弱控旺促平衡。玉米、大豆等旱粮作物,要特别注意做好田间沟系配套工作,清理疏浚内外三沟,防止强降雨造成涝灾和渍害。要根据苗情做好控旺促壮,塑造高产株型,防止后期倒伏。
针对秋粮作物病虫发生趋势及特点,各地要全力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总体战,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统筹使用中央、省救灾资金结余,做好农作物病虫和植物疫情防控工作,水稻要全面抓好综合防治与应急防控措施落实,有效遏制中后期重大病虫流行为害。层层阻截诱杀成虫、扑杀幼虫,夏玉米穗期确保草地贪夜蛾不大面积迁飞扩散、不暴发成灾。同时,也要抓好大豆食心虫、点蜂缘蝽的监测、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各县(市、区)要时刻绷紧防灾减灾救灾这根弦,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的理念,增强风险意识,全力以赴抗灾保丰收。要密切关注气象信息,做好信息预警、应对防御、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合力推动秋粮抗灾保丰收。
豆青玉米壮 种粮有希望
炎炎烈日下,徐州铜山区伊庄镇赵圩村农民韦磊磊正开着植保机,在自家1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块里除草,汗水浸透了全身,见我们过来,他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今年第一次搞复合种植,现在苗情不错,大豆青玉米壮,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不成问题!”
韦磊磊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得到区农业部门大力支持,除了每亩给予320元的种植补贴,还得到技术部门特别关注,“俺这里被定为区级复合种植百亩攻关方,区农技专家王峰来了十几次,手把手指导种植管理,对增收更有底气了。”韦磊磊说,他采用的是“2+4”种植模式,即两行玉米加四行大豆,玉米行数减少了,但种植密度增加了,以前1米4棵,现在1米9棵,另外,种植的玉米品种为荃玉18、大豆为中黄37,都是优质高产品种,总产量有了保障。
韦磊磊算了一笔账,按现在市场价格,玉米亩产1000斤,1.4元一斤,收入1400元,大豆亩产200斤, 3元一斤,收入600元,一亩地能有2000元收入,比单纯种玉米强多了。“今年是试种,如果成功了,明年再扩200亩。”韦磊磊说。
今年,铜山区加大了粮食种植力度,玉米种植47.5万亩,大豆4万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2.4万亩,并落实了5个百亩攻关方、3个千亩示范片,200台相关农机具全部分配到位,为实现秋粮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种出五色米 价格长两倍
刚下过一场雨,稻田葱绿,空气清新,张集镇店东村种粮大户闫雷在稻田里施二遍返青肥。“现在机械施肥,每小时能施50亩,330亩一天就能干完。”闫雷说,现在稻田是绿色,等到了秋天,稻穗会变成黑白红绿青“五色”,像画一样好看。
闫雷实行规模化种粮已有十多年,以前都是种植普通稻米,每斤2元-3元价格,效益始终上不去。前年参加镇里组织的农技培训,专家讲课时提及,做强品牌需要在细分市场中找准自己的特色,比如说大米,可以做粥米系列。这给闫雷带来很大启发,“不仅要做粥米,而且还要做五色粥米。”凭着多年种植经验,他选了当地的香糯米,山西的红米、黑米、绿米,首次每个品种试种了10亩,再配上先前种植的南梗9108,凑成了黑、白、红、绿、青五色大米。经过一次次调配比例,一碗粥一碗粥比对口感,终于研制出市场上“独一份”的清香软糯、营养丰富,适合煮粥的“五色米”,并从省有关部门拿到了“五色米”执行标准的认证。
为打开销路,闫雷成立了公司,注册了“超雷”商标,加工售卖自家的品牌大米。由于味道独特,产品很快打进徐州市区超市,还借助直播手段,直接卖到城市社区。“现在每斤五色米卖到8元,是普通大米的三倍。”闫雷说,通过增施有机肥、喷洒生物制剂,今年内就能拿到绿色食品认证证书,品质更有保证。
种粮种出了甜头,闫雷对于未来也有更多带有“绿意”的规划。“今年准备拿出20亩地搞稻田养鱼,靠生态养殖试种绿色有机大米。如果收益好,就扩大规模,带着村民们一起,走绿色发展道路。”闫雷说。
以前“会种田” 如今“慧种田”
仲夏时节,大彭镇闸口村桂忠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的新款打药施肥专用机——大疆T40多旋翼无人机到货,为合作社农机具大家族增添了新成员。
“T40比我们现在用的T20性能更优越、更先进,采用模块化设计,喷幅宽度和飞行高度可自由调整,是农作物植保的一大利器。”今年30岁的合作社负责人张罗用心“张罗”着新型农机具。
据介绍,这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现有植保无人机3台,土地深翻机械5台,打捆机6台,搂草机3台,收割机12台,拖拉机14台……凭着一款款“硬实力”的农业神器,桂忠合作社成了大彭镇农业机械方面的“带头人”。
“收种期间的农作物管理、病虫害防治等都能够实现一体化机械作业,可以节省大量人工,成功实现‘机器换人’,我们只管当好贴心伙计,农户尽可做省心掌柜!”张罗说,合作社流转了800亩土地种水稻,全部实行机插秧作业,目前流转到种植大户手里的土地面积约有8000余亩,明年合作社将带动全镇水稻承包大户实现机械化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