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开讲,他们是“最红偶像”

2022年07月31日 11:23:33 | 来源:常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他们曾穿越战火硝烟,曾戍守高原边防,曾隐身苍茫大漠,曾逐梦浩瀚深蓝。容颜老去,他们依然精神矍铄,退而不休,活跃在小小的讲台上,讲述风云往事,传播红色能量,成为最红正能量偶像。今年以来,退役军人事务部大力推进“老兵永远跟党走——老兵宣讲”实践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尊崇军人、景仰英雄的社会风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紧紧围绕中央指示精神,重点推进部署“老兵有故事”红色宣讲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军休干部的政治优势,不断宣传红色文化,广泛播撒红色种子,持续厚植红色底蕴。

  军休干部是党和军队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们为党的事业承前启后、薪火相传作出了巨大贡献。一直以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高度重视珍贵军史的抢救整理,深度挖掘军休干部的卓著功勋,积极推动不朽军魂的文化传播。军休干部王国元的事迹亮相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王文琴荣获“全国先进军休干部”称号,其事迹刊载于《人民日报》……“龙城老兵”的名片不断在国家级平台亮相,常州的红色能量在更大的平台上熠熠发光。

  “老兵有故事”红色宣讲系列活动紧紧围绕强化政治意识、传承红色基因、服务乡村振兴、培塑文明新风、激励创新有为、政策宣传解读等主题,以“六进”活动为渠道,创建“基地+基层+网络”模式,多形式开展主题宣讲、网络宣讲、社会宣讲,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让身边人带动所有人。

  在活动推进过程中,常州市涌现出了一批政治觉悟高、理论功底深、群众反响好的军休干部,他们各有特色、各有故事、各有受众,自带吸粉属性。每一次宣讲,现场观众都热泪盈眶,反响强烈。有机关工作人员表示:“每个军休干部的革命豪情都感人至深,他们筚路蓝缕的奋斗历史都发人深思,他们精忠报国的精神都催人奋进。”有大学生感慨:“老一辈人的故事令我热血沸腾。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做新时代追梦人。”有小学生反馈:“听了兵爷爷的讲课,我深深地感到我们实在是太幸福啦,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将来也要做像爷爷那样有用的人。”有教育工作者认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尤其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军休干部生动的演讲,采用浸润式的方式让爱国情怀内化于心,引发青少年心灵的共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老兵有故事”红色宣讲系列活动正在全面开展。常州日报采访了6位红色宣讲员,他们有的扎根戈壁沙漠,为国家核事业奉献青春;有的退休后不忘回报社会,以古稀高龄投身抗疫一线;有昔日的抗美援朝战场卫生兵,如今的网络平台正能量主播……让我们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初心的力量、信仰的光芒,经受一次精神的洗礼。

  冉献峰:“飞豹”守护者

  “1974年,中越之间爆发了西沙海战。这一战,我国海军虽然取胜,但全程缺乏空军掩护,始终处于被动。此战之后,我国军方决定研制属于自己的歼击轰炸机,守卫南海海疆。于是,中国科学家们殚精竭虑,困境中觅新机,最终研制出‘飞豹’。”冉献峰指着“飞豹”战机模型,将背后的军史故事娓娓道来。

  作为一名有着25年零事故飞行经历的优秀飞行员,冉献峰对“飞豹”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毕业于“海空雄鹰的摇篮”——海军第一航空学校(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飞行学院),是一名特级飞行员、优秀指挥员,曾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2019年,冉献峰亲手将“飞豹”战机模型放入市军休干部事迹展陈馆的展柜中,也由此担起了红色宣讲的光荣使命。

  “‘飞豹’是中国空军在国内外亮相最多的一款明星战机,展现了中国空军的转型建设成就,彰显出中国空军的自信和开放。而这架模型则浓缩了党领导的新中国航空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进程。” 将国防教育、军史故事、爱国精神融会贯通,是冉献峰讲课的最大特点。一直以来,“国防教育”颇受校方重视,但如何讲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却是个大难题,而冉献峰讲课则擅长由实而虚,从“飞豹”模型说起,讲中国空军的发展,谈“飞豹精神”的诠释,谈国际形势的变化,深得青少年的喜爱。

  “如今,在广大中国航空科研人员的接力奋斗下,歼-20、运-20等一系列国产新型战机飞向蓝天。献身航空的报国精神、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激情和谐的团队精神,‘飞豹’精神在赓续传承中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冉献峰在学校的每一场宣讲,都将“国防”的种子撒播进少年心中,让“红色”情愫在孩子们中心中生根发芽。

  冉献峰不仅为学生开展红色宣讲,也对消防官兵进行安全教育。面对不同的群体,他总能变化不同的主题和内容。“我所在的海航部队,担负着海上维权、战备巡航、远海训练等重大任务,守卫着祖国的海空安全。对于海空飞行员而言,海上的每一次飞行都是征服的过程,甚至每次飞行都如同诀别。为了避免特情,保障飞行安全,我一方面要做好风险控制,严抓训练,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坚持从实战出发,敢于挑战极限,认真探究战法,掌握制胜本领。然而,要实现这些任务,首先就要保证每一位飞行员包括我自己,不能在思想上‘走私’, 要清除一切杂念,心无旁骛。”面对消防指战员,冉献峰传授着自己当年海上作业的经验,俨然一位老前辈带徒弟时的谆谆教诲。虽然他并不精通消防法规和专业知识,但他随时为国牺牲的壮志豪情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感染着在场所有人。

  有消防指战员说:“冉老的工作像‘绣花’,更像‘刀尖上的舞蹈’,消防工作亦是如此。我们一定会刻苦训练,努力向老兵前辈们学习,担当时代重任,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去。”

  做宣讲不是件容易事,为让讲课内容更接地气、更容易被群众接受,每次讲课前,冉献峰都认真准备。现在,无论是学校、社区、企业,都争着预约他的课。“我将继续践行诺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党的声音。”冉献峰说。

  高浩松:大漠中的“隐世功臣”

  “有一个地方,是一片荒漠。在那里,没有春风杨柳、鸟语花香,没有田园牧歌、荷塘月色,没有湖光山色、泉水淙淙。那里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那里狂风怒号、飞沙走石;那里天寒地冻、滴水成冰;那里骄阳似火、如蒸如烤。那就是核试验场区——马兰基地,是我工作了35年、执行了数十次核试验的地方,是我奉献青春、奋斗拼搏的地方。”每每说起马兰基地,高浩松的眼中总是泛着光。

  在学校的宣讲会场上,虽然天气炎热,92岁高龄的高浩松依然坚持身着军装,为的是让宣讲多一分仪式感。他用艰苦奋斗、扎根戈壁、不负青春的军旅故事,向青少年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不懈钻研、胸怀伟业、忘我奉献的爱国情怀。

  遥忆1950年,高浩松还是南京大学化学系的学生,却被美军的炸弹击碎了求学梦。他听从祖国的召唤,毅然参军,保家卫国。1951年入伍后,他先被分配到化学兵学校,后又被派送到北京大学化学系修完大学全部课程。1956年,他到北大中苏合办的物理研究室(现在的技术物理系)进修核技术。1964年我国首次核试验,他参加了出海放射烟云观测工作。1965年,他来到核试验基地,开始了科研工作和核试验场核辐射测量工作。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他做出大量研究和分析成果,并获国防科技成果奖4项。

  “这里是考验人的地方、磨炼人的地方、培养人的地方,这里是出将军的地方、出科学家的地方、出英雄楷模的地方,是干部、战士、工人成长为铮铮铁汉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艰苦卓绝,功勋卓著。”在马兰,战风沙、斗严寒、顶烈日、喝苦水,这些对于高浩松来说,似乎都已经习以为常,真正称得上“恐怖”的是进坑道作业。

  为了安全保密、不污染环境,同时能更近距离测试核反应参数,我国于1969年9月开展首次地下核试验。引爆后,山上几万立方米碎石滚滚而下,扬起浓浓的烟尘,坑道内落下大量石块,辐射剂量很高,有害气体的浓度大大超过爆炸浓度和人员致死浓度。面对这么高的危险,仅仅等待十多天的通风和排险,高浩松一行就冒死清理坑道回收作业。

  数不清有多少次,高浩松站在生死的边缘。然而,说起这些惊心动魄的事件,高浩松却异常云淡风轻。听到动情处,一个稚嫩的童声问道:“爷你,你后悔吗?”高浩松哈哈笑起来:“当然不后悔,这可是我的荣幸啊!能够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出贡献,即使是牺牲生命,那都心甘情愿。”

  离开马兰花盛开的沙漠深处,高浩松回到了芳草萋萋的故乡。本该颐养天年的他,却始终想发挥余热。退休安置后,高浩松多次参与市军休保障服务中心组织的“老兵有故事”红色宣讲系列活动,为广大学生弘扬坚毅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团结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这些精神要代代相传,要在各个事业中发扬光大。”耄耋之年,高浩松依然心系国家的发展和未来。

  骆挺亮:墨镜爷爷

  骆挺亮,1965年3月入伍,1966年6月入党,退休前任南京军区工程兵正连职助理。

  1964年12月,骆挺亮应征服役于南京军区工程兵(特种兵),驻军在大别山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金寨县大山深处。部队常年分居在老百姓家中,无水、无电、无床,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长年累月战斗在大山深处的坑道里。

  “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我懂得了为什么当兵,为谁当兵,所以一点都不怕苦,还觉得很光荣。”骆挺亮说,在战友们的帮助下,他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学到了军事技能工程技术,练出了不怕苦不怕死的坚强意志。入伍第一年,因为刻苦努力积极上进,他被评为五好战士,受到首长和同志们的赞扬,被连营团师评选为学习毛泽东思想标兵积极分子。后来,他又先后在连营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模范共产党员。

  1966年11月,驻地马店发生特大火灾,大火无情地烧毁了20多户人家,一片焦地废墟。骆挺亮一直惦记着灾区群众,立即把当兵两年的津贴200元匿名寄给了灾区人民。两年后,由于邮递员透露消息,他这个活雷锋才被找到。这件事在大别山地区影响很大:“不愧是人民子弟兵,他们真的与我们同甘共苦。”

  1976年,骆挺亮在一次实弹训练中为保护战友,双眼因公致残,视物模糊。当有人问他“眼睛不好,生活这么不方便,有没有后悔过”时,他坦然地说,越是艰险越要向前,训练就是实战,就要赴汤蹈火,这是军人不怕艰险的应有本质。

  虽然骆老早已退休,但他从来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直用自己的热血情怀书写无私奉献的光辉篇章,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老有所为的精神面貌。2021年,正值建党一百周年,骆老加入了“老兵有故事”红色宣讲团,宣讲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两年来,他积极走进学校、消防大队,开展红色故事宣讲,讲述他作为工程兵常年驻军在大别山深处,积年累月在坑道深处奋斗的军旅故事。骆老还被聘为市怀德苑小学的红色思政辅导员,定期给同学们开展思政教育课,引导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争做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骆挺亮牢记党恩,一心为民。看到老小区通济新村居民缺少休闲场所,他便买了两个花岗岩六角古亭放在小区,为建设美丽文明的常州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方六如:“宣龄”28年

  每个月义务为朝阳二社区的党员们上党课;每年的寒暑假,在家中给孩子们讲自己的革命故事。自28年前毛遂自荐,老兵方六如一直坚守在自己的“第二战场”——一方小小的宣讲台。

  1994年,方六如从总参作战部气象局退休。不久后,他参加社区的党员活动,发现社区的党课只是对着报纸、文件照本宣科读一遍,说者应付,听者无趣。他想,自己在部队接受党的教育多年,也有一定的文字水平和表达能力,于是就主动请缨。

  回忆自己上的第一堂党课,方六如记忆犹新。由于理论水平高,能够联系时事热点和生活,他的党课让社区党员们耳目一新。一炮打响后,社区书记就和他商量,能不能定期来社区为党员们上党课。方六如爽快地答应了。

  此后,他坚持每个月义务为朝阳二社区的党员们上党课,讲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分析社会时事形势。每次上党课前,他都认真收集资料,一小时左右的党课,他往往要花一周精心准备。其间,为了更好地讲好党课,他还学习计算机课程,学会了上网查阅资料、制作PPT、视频剪辑和编辑,他的党课从一张嘴、一份讲稿到图文并茂,吸引力越来越大。党课结束后,大家还会聚在一起,聊聊时政,谈谈感悟,大大增强了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方六如也变成了社区的熟面孔,不仅社区工作人员认识他,出门买菜、散步也总有居民朋友们拉住他聊天。

  除了社区这个宣讲的主战场,方六如还利用节假日、寒暑假,面向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每年的寒暑假,附近的家长们便带着孩子慕名前来拜访。方老总是热情接待,自备水果、零食、饮料,向小朋友娓娓讲述自己的成长和生活经历,告诉大家不要忘记浴血战斗的革命先驱,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顽强拼搏、自立自强,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从第一堂党课,到如今的耄耋之年,方六如一讲就是28年,诠释了一名老军人、老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先后荣获民政部“和谐军休家庭”、天宁区最美退役军人、街道优秀党员等荣誉。

  王蓉华:76岁再上战场

  “一天当兵,永远都是一个兵。大战当前,我怎么能不上战场?”76岁的军休干部王蓉华,在疫情中,主动请战再上战场,并且带动一群老战友,战斗在社区抗疫的一线。

  王蓉华,1946年11月生,1964年9月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一〇二医院护理部主任。退休后,她主动发挥余热,担负起管委会主任的职责,用她的热情凝聚起军休干部;她也是“老兵有故事”红色宣讲团的一员,为学校、社区群众上党课、讲红色故事,积极传递党的声音。

  风风火火的王蓉华热心又有耐心,是军休干部们的主心骨。今年3月疫情暴发后,她第一时间想的就是要做些什么。当时,她所在的904医院宿舍区设了一个检测点,看到志愿者人手少、任务重,她主动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请求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主要负责维护核酸检测秩序以及二维码查验、登记工作。

  受她影响,一批军休干部加入到疫情防控志愿者的队伍,从刚开始的“五朵金花”到“七仙女”,再到后来的“十大员”,最年长的76岁,最年轻的也有56岁。“任何时候,我都是一个兵。打仗的时候,我怎么能不上战场呢?”说到自己的“任务”,王蓉华很坦然:打仗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时机,要快,事不过夜、兵贵神速然。

  其实,脱下防护服,她已是一名76岁的老人。志愿者工作时间长、事琐碎,年轻人尚且觉得辛苦,更何况她呢?“在这个节骨眼,我们这群老兵,就应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她用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得到了居民的信任与认可。

  凡是与王蓉华打过交道的人,都会被她的热情打动。“人老,心可不能老,年轻人会的东西,我们也不能落伍。咱当兵的人,到哪都不能认输的。”王蓉华爱好学习,智能手机用得很溜。小区里有些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查看健康码、核酸码都成了难题,王蓉华便化身“好老师”,一点一点教他们。

  作为“老兵有故事”红色宣讲团的一员,王蓉华不仅亲自参与抗疫,还在大讲堂上宣讲抗疫故事,鼓励人们增强必胜的信心,共同携手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王语慈:“网红”老兵

  70年前,他义无反顾奔赴战场。

  70年后,他老当益壮成了老兵“网红”。

  身份在变,不变的是军人的情怀——走到哪里,都是一个兵。

  王语慈,1934年8月出生,现为市军休保障服务中心军休干部。1951年2月,他入朝参战。他回忆,最难忘的是独自一人在前线设立预备包扎所。当时,西方山血战一夜,战事胶着,我方虽然占领了山头,但敌军负隅顽抗,准备反攻,卫生院必须再建一个预备包扎所,让前方的伤员尽快回到后方接受治疗。医生们正商量着让谁去,转头看到身边的王语慈,便问他:“小王你敢不敢去单独执行任务?”王语慈一听,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敢!”走的时候医生叮嘱,无论何种情况都不能离开,“牺牲了就躺那,没牺牲就站那!”

  王语慈带着医药箱和铁锹,独自一人赶到硝烟弥漫的西方山。不时有炮弹打过来,打炮时,他就躲进刚挖的掩体,炮停了,他就赶紧出来给伤兵包扎。那天,前线不断有伤员下来,他就在原地收治。“救了多少人也记不清了。”直到前方的战友下来说战斗结束了,王语慈悬着的心才放下来,看到班长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圆满完成了任务。

  战场上的枪林弹雨,生死只在一线之间。有一次,王语慈在河边洗衣服,远远地就听到朝鲜村民喊叫“飞机来了!飞机来了!”事发突然,王语慈发现自己来不及躲避,只能眼睁睁看着敌机的机关枪“砰砰砰”朝自己打来。幸运的是,子弹打在了他的脚旁,离他仅有5厘米。“那一次,真是捡了一条命。”

  退休后,王语慈一直很低调,很少提起自己抗美援朝的战斗经历。“老兵有故事”红色宣讲团刚成立时,王语慈一直谦逊地推脱,“我对空军英雄特别敬佩,在朝鲜的时候天天盼着我们的飞机过来。和他们相比,我就是个小卫生兵,很普通的,没什么可说的。”

  在多次思想动员后,王语慈逐渐领悟到红色宣讲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途径,于是,他又一次义无反顾,成为一名宣讲员,走学校、进社区,还通过“老兵直播间”向广大网友发声。

  “抗美援朝已过去70年,我们国家富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壮我中华、强我国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靠你们了。”王语慈的宣讲极具感染力,直播间活动人气值最高达一万,获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来源:常州日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