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升级!他们这样“汗”卫碧水蓝天|数字化转型下的高温劳动者

2022年07月27日 20:49:0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经历了短暂的休整,这几天,高温重新“上岗”,江苏多地持续发布高温预警。在烈日下,有一群人他们不惧“烤”验,坚守岗位,为守护碧水蓝天,学习新技术,掌握新装备,他们就是环境监测人员。

  上午8点多,南京室外气温已经抬升到30度以上。在外秦淮河七桥瓮国考断面附近,水面上升腾起阵阵白雾,靠近河边仿佛进入了一个大蒸笼。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水质科工程师郑玉涛和同事将无人监测船放入河里,站在烈日下操纵着遥控杆对水面进行巡回监测,流量、水深等一系列数值自动反映到电脑上,郑玉涛仔细盯着屏幕上的数据, 脑门上已经冒出一层层细密的汗珠。“我们每个月要监测国考、省考、市考断面,保障这些断面水质达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发布预警。根据要求,每个点位的监测频次不同,进入夏季的话监测频次会更多,因为汛期面临降水、降雨的冲击,水质可能会出现波动,所以夏季工作会更忙碌。” 郑玉涛说。

  巡查了近半小时,郑玉涛胸前背后湿了一大片。顾不上停歇,他和同事又搬出了一个大家伙——水体采样无人机。它的体型是一般无人机的3~4倍,机身上搭载着摄像头,下方悬挂着一个透明的采样桶。

  伴随着一阵嗡鸣,无人机升入空中,进入指定位置,悬挂采样桶的绳索缓缓放下,水样就被装入了桶中,回到岸边后,再进行分装、保存。郑玉涛说,去年底监测中心引进了无人机采水模式,经过培训,他和同事都成专业的“飞手”:“以前我们手工采样可能更多局限在桥上或者岸边采样,现在可以用无人机、无人船去我们想去的点位进行采样,这样就可以更精确的了解水质,同时还节省了人力,效率也提高了。”   

  除了无人机、无人船,水面上还漂浮着一个红色浮标,这是水质自动监测站点,这样的站点南京全流域共有33个,它们每隔4小时自动采一次水样,并由后台的监测仪器进行自动分析,实时守护水体安全。干了25年的环境监测工作的江苏省南京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欧阳夏骏说,数字技术的加持既提升了采样的精准度,也对环境监测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年老百姓环境意识提高了,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同时,不论国家还是省里出台的环保标准也在不断加严。无人机、无人船可以帮助我们到达以往无法到达的地方,采集到更全面的水样,但仪器越多,对我们自身要求也越高,我们就要不断地学习。” 

  现场巡查观测、多点取水、即时快检……一轮忙下来,环境监测人员们已经在阳光下暴晒了40多分钟,而这还只是他们当天巡查中的一个点位,按计划,他们全天要完成外秦淮河共8个点位的日常巡查。 对这种满负荷的工作,欧阳夏骏说虽然辛苦但很值得:“这些年不管是水环境还是气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感官上有了明显提升。虽然夏天很热、也很辛苦,汗流浃背都是常态了,但这都是为了让老百姓更加满意。”

  收拾好监测设备,他们又立即奔赴下一个地点,车窗外,蓝天白云倒映在秦淮河上,一群鸟儿成群结队恰好从水面掠过。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张君仪 编辑/玉洁)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