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事关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问题。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以办实事、惠民生为落脚点,聚焦“一老一小”两个重点群体的服务保障,探索新路径、打造新模式,加速补齐短板,优化服务供给,把服务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让“一老一小”更有幸福感、获得感。
淮阴区淮高镇大福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632人,16岁以下人员有340人。年轻人外出打工后,留在家中的“一老一小”是他们放心不下的牵挂。
暑假期间,大福村邀请返乡大学生和退休老教师,对留守儿童和创业点企业职工子女集中进行免费课业辅导,既解决了孩子们的学习问题,又兼顾了安全。针对服务“一小”,大福村还在村部建设“科普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等场所,定期邀请年轻公务员、振兴专干、老党员等提供免费教育,注重让孩子们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延伸教学内容,将国学、红色经典融入其中,托起“少年梦”。
大福村因地制宜、靶向施策,描绘最美“夕阳红”。大福村将几间废弃厂房改造一新,并结合老村部、卫生室,再引入养老专业机构,按照“村党总支管理+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模式,打造出一个2000平方米的集居家、休闲、就医、养老为一体的“幸福苑”,每天可同时为50多名老人提供服务。除此之外,还单独设立一道通往村卫生院的便捷道路,开启一扇“爱心”门,让老人能随时接受医疗服务,实现幸福有所“医”靠。
“‘幸福苑’真正让我们大福村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86岁的老党员刘国民负责管理“幸福苑”的老年活动室,这项工作不仅让他发挥了余热,也提升了他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大福村惠老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从未间断。为老年人“量身打造”食堂,仅需支付3元,便能享受一顿丰盛的午餐,让老人们告别“吃饭难”问题;每位老人在生日当天,大福村都会送上生日蛋糕和祝福;为老年人佩戴智能手环,推广农村智慧式互助养老……大福村的老人们享受到了“最美好的特权”。
“我们也是在不停地‘蹚路子’,根据老人实际需求量体裁衣、精准服务。”大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海荣介绍,今后大福村还将积极开发社会治理管理系统,利用第三方技术公司研发系统,将本村相关人员基本信息以及诉求情况录入系统,实现本村每户老人个人及家庭情况可视化。
做好“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就是守护好万家灯火的幸福。在加强服务的同时,大福村还提出“出了家门,就进厂门”的口号,“腾笼换鸟”整合现有创业点资源,提升企业反哺地方的能力,带动周边村民就地就业。返乡就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年轻人在家门口安心上班,老人靠着子女,孩子靠着父母,家庭和谐了,“一老一小”问题慢慢解决,社会稳步和谐发展。
“百姓富、生态美”滋养了大福人知足知福的平和心态,“机制活、产业优”也激发了大福人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去年,大福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28万元。下一步,大福村将继续整合多方力量和社会资源,在保好基本、兜住底线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布局“一老一小”事业,不断增强养老托育服务能力,优化养老托育服务供给结构,消除服务盲区,为“一老一小”撑起遮风挡雨“幸福伞”、拉起兜底保障“安全网”,更为大福村未来“更幸福”涵养底气、积蓄力量、夯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