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7月15日),“因为南京·相伴成长”公益研学营苏青民族融合专场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和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体验暑期研学之旅。
本次苏青民族融合专场由南京市雨花台区、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的各民族学生“一对一”结对携手,围绕“德、智、体、美、劳”五个课题开展研学活动。
上午9点,来自青海省大通县的10名品学兼优的小学生同南京市雨花台区学校选拔出来的10名优秀学生一起走进活动的第一站:南京城墙博物馆,感受南京城墙的独特魅力。
同学们在南京城墙博物馆里通过复原的场景、数字沙盘、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认真聆听城砖铭文讲解,深入感受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体会人与城墙的连接。
下午同学们参观了中国科举博物馆。穿古装、跨龙门、观看影片、号舍体验、多媒体互动体验。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金榜题名、鱼跃龙门、可圈可点、衣锦还乡、蟾宫折桂、十年寒窗等这些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还找到了很多课本上的“老熟人”,杜甫、白居易、郑板桥、刘禹锡......他们或为官做宰,或看破仕途,都曾在科举仕途中困苦挣扎。好多同学感慨,其实古代人考取功名利禄真是比我们现在求学辛苦多了。
青海省大通县四年级的藏族学生麻仪欣告诉笔者,这是她第一次来到南京,“南京明城墙比电视上看到的还要高大雄伟,既具浓厚的历史沧桑感又饱含生活气息。”在这几天的行程中,喜欢历史的她,在南京的博物馆里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说起穿行在中国科举博物馆时,她被身旁墙上的金榜题名深深吸引,激动地说,“我一定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加倍努力争取能考上名牌大学,改变家乡的命运。”
本次“因为南京·相伴成长”公益研学营苏青民族融合专场之一的博物馆里探索之旅,是以“品味传统文化,争做现代学子”为主题,旨在让各民族青少年了解科举制度的前世今生,更加珍惜当下的优越学习环境,听古人那一个个励志求学的故事,开展各民族学生“一对一”结对,携手争做现代品学兼优的五好少年。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