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年阔步前行,大地无边光景;风吹麦浪,丰盈大国粮仓;产业兴旺,筑牢发展基石;山水入画,留住美丽乡愁;和谐文明,照耀幸福家园。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省文明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住建厅、省文旅厅共同主办“行走新时代鱼米之乡”融媒体新闻行动!见证乡村巨变 ,续写奋斗华章!
江苏的乡村,有诗也有远方。提到常州溧阳的1号公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条"网红公路"串联起60多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今天,记者沿着这条1号公路,走进白露山脚下的龙峰村。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刚来到村子里,记者就被眼前的百亩荷塘的景色所深深吸引。满池的轻红浅绿和周围的青山碧水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起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的画卷。
一位来这里拍照的常州"美丽乡村"摄影师告诉记者, 这里变化很大。“原来这儿比较贫困的。现在修了一号公路,来的客人也比较多,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青山绿水,果实飘香。当地人告诉我,之前龙峰村因为地处僻壤山沟,一直没有像样的产业。十多年前,龙峰村党总支书记余庆贵刚任职时,村庄还欠着16万元的债务。如何才能让荒山生金?一个偶然的机会,余庆贵看到了种植蓝莓的商机,通过土地流转,带着大伙儿改良土壤、优选品种,蹚出了一条"蓝莓致富路"。
常州溧阳上兴镇龙峰村党总支书记余庆贵带记者来到蓝莓精品采摘基地,他说:“在十多年之前吧,这个地方都是荒山,杂草丛生。当时选择了种植一些精品水果,提高它的附加值。同时也带动老百姓的就业,尽可能增加老百姓的收入。现在这个地方,每年的收益还是不错的,大概接近500万元。”
从"一片荒芜"到"莓林果乡",十多年来,龙峰在小蓝莓上做起"大文章"。目前,村里的莓类水果种植面积有8000余亩,再加上经济林果,总面积达到12000亩左右,通过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开发,每年以蓝莓为代表的林果产业总产值超3亿元。眼下,蓝莓正缀满枝头,采摘旺季将持续到8月份。
记者随手摘下几颗蓝莓品尝,确实酸甜可口。常州溧阳上兴镇龙峰村经济林果合作社种植技术负责人王立柱说:“采摘基地最多的时候一天有100人吧,每人一天可以采到一百斤。”
正在忙碌的果农告诉记者:“收入肯定比以前好多了,我们要加班的话,每月有四五千,不加班有三千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说完,她幸福地露出笑容。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来到离采摘基地不远的蓝莓加工厂。在这里,生产加工线正开足马力,小小浆果,"变身"成为大家喜爱的健康时尚的农产品,干果、果汁、果酒、冻干粉……深加工产品多达65种,线上线下同时销售,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常州溧阳白露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带记者参观工厂的生产线,他介绍:“这条生产线1小时能做15000罐,一个单班能生产20吨,一年产值能达到6000多万元,员工95%以上是我们周边的村民。”
行走在"溧阳蓝莓第一村",我们充分感受到"莓"好生活无处不在:莓好邮局、莓好百货、莓有咖啡……还有以"莓"为主题的魔法工厂,这些新潮创意,让游客几乎沉浸在奇幻的"莓"好世界。
曾经在外地工作的"90后"女孩余雪薇,也回乡做起了露营的生意。在闲暇之余,她还当起了up主,用短视频为家乡代言。十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农人"选择回到村里。
余雪薇感慨:“现在的农村和以往的农村是不一样的,变美了,变富了。新农人一定要带着新的思维,创造一些独属于自己的IP流量,让自己所在的乡村更有亮点,更能发出光芒。”
在"富口袋"的同时,也要"富脑袋",为此,村里重新修整了"龙峰书院",有学习园、有活动室;打造了"龙峰红小院",让村民了解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还建起了龙峰村运动公园,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锻炼。
在龙峰村运动公园,记者遇到一群正在跳广场舞的村民,她们的幸福溢于言表。“娱乐太多了,到了晚上到处都是跳舞的广场舞大妈们,我觉得我年龄是大妈,但是心态还是小姑娘。”其中一位笑着说,另外一位也忍不住说:“大家都这样,开心就好。我们都是奔六、奔七的人了。”
一旁的常州溧阳上兴镇龙峰村村民为“乡村振兴”点赞,他说:“现在和以前十年大不相同,以前我们这个地方的房子,又不整齐、乱七八糟,现在的房子盖的,你看看都是整整齐齐的。十年前,这些地方还是土路,现在的路,你看水泥路,出门的话,脚上连点烂泥都粘不到,你说我们不还是享到福嘛。”
村子越来越好,人气越来越旺。十年间,龙峰村每年吸引游客约30万人次,带动了4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村集体收入从不足1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超350万元,人均收入达3.5万元。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王尧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