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是世界级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写工缺乏,面临传承困境。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王潇娴带领团队,以现代设计的方式解决非遗传承的痛点,设计出非复刻金陵刻经字体,目前已完成9169字的字库设计。
一次机缘巧合,王潇娴认识了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省级传承人邓清之,了解到由于写工缺乏,在雕版环节中,只好使用免费字库进行创作,导致蕴含的"金陵味"在渐渐消失,“用免费的字库去进行刊刻的时候,字体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有这样的设计使命和责任,在我们非遗的传承过程当中去做一点事情。”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包括刻版、印刷、装订三项基本内容,需要经过上样、刻字、刷墨等二十多道工序。手工刻写所呈现的审美价值,是其载籍艺术的珍贵之处,但同时也是雕版印刷艺术传承的短板。“它并不单单只是一个字体,它是通过一刀一刻,来传递这个字体背后的一些温度和情感。”王潇娴团队成员、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孔诺说。
团队结合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省级传承人邓清之对于字体、笔划、字韵的理解,决定联合汉仪字库合作开发“金陵刻经体”。“《佛国记》里面有200多个‘国’字,高清度把它扫描出来,会发现每个‘国’字都不一样,因此这个难点就在于,我们怎么样在保留‘金陵本’原本样貌的同时,找出它最有经典代表性的字体的形态。”王潇娴介绍,团队选取金陵刻经处代表作品——《佛国记》为设计蓝本,参考对比万余块雕版,历时30月,历经5轮人工校对,最终完成9169字字库的设计,并获得国际汉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场大奖”等国内外多项大奖。
完成字库构建后,王潇娴不断探索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设计了一系列文创作品,创立了"字愈"品牌。今年5月,王潇娴团队受邀参加了2022南京手造巡游春季展,展示了团队依托字体设计所推出的相关文创产品。“这是我们关于节气的活体字,其实就是一种非遗与非遗之间的结合。”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王书瑜介绍。
“用字体设计以及汉字本身的力量,带给我们一些温暖,带给我们一些治愈。”王潇娴说,从字体设计走向文创品牌,是一种非遗商业创新模式的探讨和摸索。目前,团队已与汉仪字库、中国邮政江苏创意研发中心、江南丝绸博物馆等建立商业合作和联合设计,通过地域特色产品融合,成功推广金陵刻经非遗文化。
“目前金陵刻经处师徒四代六人且连续两代单传,人才的培养与技艺传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金陵本’的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的问题了。”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省级传承人邓清之评价道,“潇娴做的这些衍生品,让现代社会的人有更多的渠道,来了解我们这些古老的手艺。”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徐华峰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