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推土车等各种机器轰鸣声萦绕在田间地头,工人们各负其责,在岗位上挥汗如雨……连日来,海门临江新区稻香村的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一块块新修的农田整齐划一,新翻整的土地不断向远处延伸,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初见雏形。
近年来,海门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民生实事”项目和“三农”工作头号工程高质量推进,力争实现“建好、管好、用好”目标,为乡村振兴赋能,助推全区高质量发展。近日,省政府对海门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完成质量高、投入力度大、建后管护效果好”予以督查激励。
创新建管模式
确保项目质量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区镇缺乏专业管理力量,缺乏对工程质量有效监管的难点、痛点日益凸显。2021年,海门区在全省率先实施“集中代建”及“标后管理”。海门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顾黄辉介绍,海门所有项目由江苏海润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永信公司集中代建,有效破解基层专业力量相对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等难题,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构筑专业“防火墙”。同时,对中标后的参建单位强化监督管理,督促项目经理和管理人员到施工现场抓质量、抓安全、抓进度,从而压实参建单位的责任,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一把“防护锁”。此外,海门区还邀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原材料与工程质量进行全程抽检和飞行检测,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装上了“火眼金睛”。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为了对建设好的高标准农田实行长效管护,区、镇两级财政每年按照20元/亩的标准发放专项管理资金,项目建成后形成的固定资产由区镇移交给项目所在的行政村,由村集体设立“管护网格员”,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范围、内容,要求及考核办法,并统一纳入区镇网格化管理,及时了解各项目工程的使用管理情况,确保工程正常运转,长期发挥效益。
加大投入力度
突显建设成效
汪声老家在山东,在当地从事蔬菜种植已有多年。2021年,他来到常乐镇匡北村出差,这边大规模连片的土地、新建的烘干房,及300平方米的仓库、晒场,让汪声兴奋不已。当年,他便决定将自己的种植业务往南转移,与匡北村签订了承包1000亩土地的合同,开展稻麦及韭菜种植。“这边路修通,水泵造好,烘干房、仓库等全部到位,大型机械进出非常方便,种植效率和种植效益提高不少。”汪声对海门的投资信心满满。
2021年,海门区用于6.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投入为1.9亿元,同时,利用地方增加投入资金和社会资本,强化平整区域耕地质量监测和土壤改良,亩施有机肥不少于500公斤,累计施用有机肥1.65万亩。围绕农业生产过程监控、耕地土壤墒情监测、生物多样化保护、病虫害智能监测、农业气象预警,应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提高高标准农田的智能性。围绕生态农田循环系统,积极推进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农田生态小气候构建、农药化肥减量化、土地资源生态化开发利用,构建农田区域生态循环系统。
此外,海门区还投入1000多万元新建粮食类、蔬菜类“四情”监测点2处、农田生态退水工程1处,在悦来镇、常乐镇高标准农田沿河沿线建设了一批生态景观带,农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实施统筹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去年光种水稻就赚了四五十万,这还不包括财政补贴的,今年我们新增了300亩水稻种植面积,收入还会往上提高。”悦来镇保民村党总支书记周卫龙喜上眉梢。近年来,保民村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了南通市规模最大的新型合作农场,主要开展稻麦轮作,保民村由此从南通市经济薄弱村成功转型为南通市乡村振兴示范村。
去年,常乐镇麒北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利用村企共建的机会,开展乡村旅游建设,添置了游船、风车、篱笆、抽水泵车等进行环境改造,一跃成为海门新晋网红打卡地。“去年,我们共接待游客3000人,通过带动周边田园采摘、农产品购买等,增加村营收入40万元。”麒北村党总支书记黄建松说。
海门区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统筹考虑农业生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由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集体化经营转变,涌现出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21年底,全区有家庭农场3242家,经营总面积22.15万亩;新型合作农场75家,经营面积超3.2万亩。2021年全区小麦播种面积16.5万亩,水稻播种面积10.18万亩,这两种重要粮食80%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2021年,由村集体经营的新型合作农场总收入超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