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育人质量,创新教学实践。今天(6月25日)上午,2022江苏省中学物理名师工作站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省各地中学物理名师再聚南京。会上正式启动了“中学物理教育英才驻校培育计划”, 并举行第二期“五个一青蓝工程”签约仪式。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连红表示,自去年“江苏省中学物理名师工作站”成立以来,导师以“一对一”的结对模式全身心、全过程投入到对学生的学习培养中。今天启动的“物理教育英才驻校培育计划”还将为学生们提供在中学现场体验教学全程的机会,非常难得。这样的探索在创新教学实践方面做出了示范引领,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有利于高水平教师的培养。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张连红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开云
教与学的拓新:物理教育英才驻校培育计划启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培养学科知识扎实、创新能力突出,适应并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中学教师,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江苏多所中学名校联合打造“物理教育英才驻校培育计划”项目。记者了解到,南师大物科院将在双学科硕士层次师资培养实验班从大三开始进入中学课堂进行驻校培育,时间为每周一整天以及教育见习和实习期,并为中学提供包括教师培训或深造、科研合作、实验室开放等便利。相应地,南师大物科院聘请中学指导教师为江苏省中学物理名师工作站校外导师,享受工作站提供的科研指导等支持措施。

颁发校外导师聘书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张力发表示,“物理学+技术教育”复合型本硕试点班推出后,备受学生与家长的关注。如何培养好这全省前1.5%的高质量生源,克服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和师范教育脱节的矛盾,是值得思考的议题,这也是发起物理教育英才驻校培育计划的初衷。与常规的短期实习相比,该计划拟开展自大三开始为期四年的长期、全程、浸入式见习,是升级版的实践训练、岗位上的实战演练。驻校培养,旨在实现OBE(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理念,让学生提前了解教学现状和前沿趋势,掌握教书育人的方法和艺术,在导师指导下参与教学实践、教研活动,与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相互促进,实现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同时,在实践中增强教书育人的价值实现感,不断增强教育情怀;而年轻人的敏思善学,则可以把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国际前沿理念带进中学课堂,也把中学教学实际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带回大学进行研究,不断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为教育强国服务。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张力发
物理教育英才驻校培育计划已获一批中学名校积极响应加入。首批合作的中学包括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南京市第九中学、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南京市燕子矶中学等。

“中学物理教育英才驻校培育计划”正式启动
下午,中学物理高质量实验教学主题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举行,与会嘉宾围绕物理实验功能的深层开发、中学物理创新实验教学、中学物理科学探究能力一体化培养、融合艺术教育的物理实验活动等话题展开分享。
思与行的结合:聚焦物理实验功能的深层开发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炳昇围绕《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功能的深层开发》主题发表演讲。刘炳昇教授表示,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物理思维、科学探究、态度和情感几个方面。为培育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必须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实验,是“素质教育”的试金石。实验不只提供学习理论的感性认识,不只为了验证理论,也不只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工具。实验应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平台,观察发现,预测猜想,构思设计,收集证据,论证反思,交流合作。值得注意的是,实验探究与物理思维密不可分,视觉思维、听觉思维、操作思维……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真实且活跃的。要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从纸上谈兵转移到实践、实验中来。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刘炳昇
科与艺的交融:探索融合艺术教育的物理课程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教师王涛作题为《融合艺术教育的物理实验活动与项目式学习》的主题分享。融合艺术教育的物理课程的项目建设,是新课程理念实践的一次探索,旨在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积极发挥学校美育育人功能,促进学科教学的融合发展,成为新课改教育背景下的一种教学范式。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 陆春怀
今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成功申报“南京市高中物理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南京市“融合艺术教育的物理课程基地”也正式落地,为学校课程发展开辟了新方向。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陆春怀副校长表示,秉持“为人的成长创造最大空间”的办学理念,南师附校积极开展学科融合教学活动,探索校本化的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重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给每一位学生丰富的课程体验。学校开发了20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200多个社团,8门外语,促进学生找到自己乐于、擅长的方向,自信豪迈地走向人生舞台;二是培养具有学科融合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并确定融合点,筛选相应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组织,达成教学目标;三是建设学科融合教学评价机制,让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课程化,为学科融合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比如,通过举办“科艺节”活动,鼓励学生发现音乐、美术等与物理学科的内在联系;再如,在美术教学中开设写生课,带领300多位美术生来到黄山、宏村等地,山水为景、墨绽笔尖,将美学教育融入实践课堂里。
相较于理论知识教学,实验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难点,学校对实验的重视程度普遍存在不足。此次研讨会,来自全省各地中学物理名师分享经验、打通资源、融合创新,受到广泛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