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出“地标”名片 发挥“点金”之力

2022年06月25日 08:11:21 | 来源:中国徐州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确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试点地方的通知》,近日,经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审核公示,徐州银杏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获准在其生产的相关地理标志产品上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成就品牌 培育产品价值

  地理标志,指的是标示某商品或服务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或服务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

  徐州市土地资源丰富,是中国苹果之乡、大蒜之乡、银杏之乡、中国根茎类农产品之乡,全国五大蔬菜产区之一和国家商品粮基地,特色蔬菜、白蒜、食用菌、奶业、生态肉鸭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新沂水蜜桃、棠张桑果、沛县黄皮牛蒡、沛县大米、丰县山药、邳州大蒜、丰县牛蒡、丰县白酥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土特产,如今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地理标志产品。其中,邳州大蒜更是跻身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的中国100个地理标志产品行列。

  近年来,地标产品保护逐渐成为不少地区精准助农和农民增收的利器,也盘活了一方经济的新发展。徐州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对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要求,印发《2022年度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徐市监知保〔2022〕32号),指导全市开展专利、商标行政执法工作,强化奥林匹克标志、地理标志和官方标志保护工作。

  以质取胜 推进质量提升

  自带“地标”光环的产品极大提升了附加效益,同时,市场也会提高对其品质要求。打造农产品爆款,最终还得靠质量说话。

  邳州是国内最大的优质白蒜产区,享有“中国大蒜之乡”的美誉。全市有60多万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是全国三大大蒜主产区之一。

  自2008年“邳州白蒜”注册商标以来,先后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第一批受欧盟保护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可以说,邳州白蒜率先依靠质量敲响了致富“蒜”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特色品牌。

  一直以来,市市场监管系统不断拓展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加强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监管,力求将本市农产品资源转化为品牌产业优势。为进一步强化我市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保护与运用,市市场监管系统还专门开展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监管,着力对包装标识和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印制、发放及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严肃查处侵犯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违法行为,依法采取保护措施规范地理标志产品市场秩序。

  增效富民 拓展产品外延

  “地标”不仅是保护,更是赋值,被贴上地理标志的产品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与新的使命。国际市场“绿色通行证”、产品专属“护身符”为全市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和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也为“培育一个品牌,做强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增添底气。

  为不断拉长延伸特色产品“全产业链”,相关部门以地标运用为基础,发展订单式现代农业,推行“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地标+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集种植、冷储、加工、物流、贸易等完整的产业链。

  当下,全市已拥有保鲜蒜、脱水蒜片、黑大蒜、大蒜油、大蒜胶囊等20多个品种,拥有大蒜中国驰名商标1个,大蒜商贸和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江苏省级8家。建有大蒜恒温库350余座,年贮藏能力50余万吨,销售总收入达50亿元。常年自营出口量35万吨、出口额3亿美元。

  为再度深化“一镇一品”建设,市市场监管系统尽力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循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据悉,目前,邳州大蒜行业从业者近20万人,大蒜经纪人近万人,蒜农亩产收益平均达到8000-10000元。通过教育培训、技能比赛、种植能手选拔等方式,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年工资性收入平均增加约3万元。

  下一步,市市场监管部门将联合相关部门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乡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发展,让更多地标产品乘着国家地标推广的东风,向着更高质量发展迈进。

  (来源:中国徐州网)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