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到了 这些中医特色疗法可以“冬病夏治”

2022年06月22日 10:54:5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年的6月21日迎来了夏至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拥有名字最多的,比如长日、永日、日永、三时、长至、至日、祥风、八节、北至等等。夏至是盛夏的起点,俗话说“夏至不过不热”,夏至的到来代表着炎热将至,这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暑热关。

  夏至为天地之间阳极转阴之时,中医认为,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因此这个时节养生要顺应自然阴阳交替之势,注意保护阳气。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养生专家提醒这个时候要注意情绪、饮食以及睡眠等方面的养生保健,重点注意远离“四滞”。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运动保健咨询门诊李靖教授介绍说,夏季让心静下来可以试试练习中医经典健身运动六字诀——“吹、呼、唏、呵、嘘、丝”。六字诀中的“呵”字诀适宜夏季练习防治心病,缓解焦躁情绪。念呵字时,要注意两臂随吸气抬起,呼气时两臂由胸前向下按,随手势之导引直入心经,沿心经运行,使中指与小指尖都有热胀之感。应注意念呵字之口形为口半张,腮用力,舌抵下腭,舌边顶齿,连做六次。

  健脾养阳防湿滞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夏至后雨水渐多,湿气渐重,不少人会受到湿气影响,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差、水肿等表现。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推科主任戴奇斌介绍说,中医认为,长夏季节病多与湿气有关,遇寒则成为寒湿,遇热则成为湿热,遇风则成为风湿。即便是夏至时节,后半夜不盖被子也可能会着凉,要注意防范。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而湿邪容易伤脾。可以食用一些健脾化湿、药食两用的食材,如薏苡仁、扁豆等用来熬粥,既能养胃,又能除湿。还要少吃肥甘厚腻的食物,以减少湿气的积累。夏至时节,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气血趋于体表,肌肤腠理开泄,此时选用穴位贴敷,特别是三伏天的时候选择“三伏贴”,中药更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直达脏腑,从而发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益气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

  小儿疾刺针:针对儿童的特色中医疗法

  一吹空调,有的孩子喷嚏连连,还带着鼻涕,久不见好,有的家长可能以为孩子是感冒,其实可能和过敏有关系。

  南京市玄武区同仁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儿针灸科主治中医师龚见智表示,比如感冒会鼻塞咳嗽头晕,过敏性鼻炎很单纯的鼻塞流鼻涕,没有其他症状。半个月、一个月吃药不见好转,可能是过敏的,我们会用西医的诊断办法,比如过敏原测试,再到我们医院进行调理。三伏天到来,这段时间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对于一些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比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咳嗽,夏治效果更好。在这家社区医院4楼的中医馆,有一间南京市特色科室--小儿针灸。医生可利用疾刺、捏脊、拔罐等中医疗法,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功效。该疗法的原理和针灸相似。不过,和普通的针灸相比,疾刺针短了一半,刺针浅,行针速度也更快,孩子天性好动,该针法治疗更方便。

  中医师表示,容易过敏的宝宝,可以试试小儿疾刺针,并配合以捏脊、拔罐等治疗。另外,夏天孩子常见的肠胃炎、消夏等,都可以根据体质辨识,进行夏治。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汤安佶 通讯员/杨璞 编辑/国正)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