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拉高原情: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

2022年06月22日 09:03:3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墨竹工卡位于拉萨市东部,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眼下,南京市第九批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工作组即将结束三年的援藏工作。三年来,江苏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共投入援藏资金2.39亿元,实施各类项目33个,涉及民生改善、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领域,为当地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溪桥工程:打通农牧民家门口的“微交通”

  在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崇山峻岭、沟壑纵横、河流众多,记者看到溪流之上,都有样式、颜色统一的小桥,搭建在各个村庄。这些溪桥已经成为当地农牧民放牧、通行的必经之路。

  南京第九批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工作组成员、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经信局副局长宋立斌告诉记者:“2019年6月底我们进藏之后,走村入户,通过调研发现,虽然外面公路通了,但村组进出的最后一公里交通仍很薄弱。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影响老百姓的放牧、牲畜进入牧场,我们就考虑三年之内为墨竹工卡县建设100座以上的这种溪桥。”

  2020年25座,2021年40座,2022年再建35座……三年兴建的100座便民溪桥将覆盖全县8个乡镇40个行政村,惠及农牧民群众1.46万户、5.6万人。

  “有了这座溪桥,我们开车进出村子,或者是赶牛都很方便了,以前的小桥很低,过不了车,而且上游发水的话,桥就被淹没了,非常危险,感谢江苏援藏干部为村庄建设的溪桥!”墨竹工卡县工卡镇工卡村4组组长平措说。

  “为了节约时间和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我们采用的是统一设计、统一预制的桥梁,然后定点到现场进行吊装,既节约了建设的时间,也保护了当地的环境。”宋立斌说。

  在实施溪桥工程基础上,2021年,工作组还开展了“格桑花开·民生微实事100+”计划,其中包括幸福驿站、便民小浴室、青稞磨面坊、点亮乡村路、暖阳微公益等8类104个项目。一盏灯照亮回家路,一座桥连通外面的世界,一个澡堂能在冬日改善生活,一处卫生室关乎身体健康……真正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

  千年陶艺:唤醒非遗宝贵资源

  墨竹工卡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这里有大量手工艺类的非遗,包括藏香、陶瓷、藏式服装等。为了让这些传统手工艺焕发出新生命,墨竹工卡县打造了“乡村振兴车间”。

  在墨竹格桑花开产业园,记者见到了诸多精美的塔巴陶瓷:色彩缤纷的茶壶、茶碗,还有煮酥油茶用的火盆等等,它们在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塔巴陶瓷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弥盛塔巴陶瓷负责人仁青达瓦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陶瓷制品,是传统非遗陶瓷与现代化技术的结合,“为了让这上千年的非遗技艺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在南京市援藏工作组的推动下,塔巴村引入南京弥盛陶瓷,成立合资公司。格桑花开产业园一期刚建成,我们就把新生产基地落在了这里。在这里不仅提高了塔巴陶瓷的精细化、品质化,对于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解决大学生和群众就业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产业发展来说,引进来和走出去都必不可少。“南京对墨竹的支援,不仅有技术上的支持,还有销售渠道上的开拓。”仁青达瓦说,利用南京弥盛陶瓷现有销售渠道,帮助西藏弥盛塔巴陶瓷打开更广阔市场,进一步打通礼品、日用品、酒店消费品三大销售渠道。

  初夏的墨竹工卡,开始慢慢进入雨季,农牧民们在翻耙整齐的土地上播下了小油菜籽。充足的光照、丰沛的雨水将滋养它们生长、开花、结籽。 

  一桶小菜籽油:带动4000农户实现增收

  由于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特有的营养价值,墨竹小菜籽油于2018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小油菜榨油厂在墨竹工卡县建成。 

  “当时榨油厂面临两个问题,没有资金收购小油菜籽,榨出来的油也不知道卖给谁。”工作组成员、墨竹工卡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求超说,工作组调研了解情况后,就地成立小菜籽油特色产业援藏“小组团”,从订单种植、统一收购到生产加工,再到油菜花旅游,制定了一、二、三产一揽子实施方案。尤其在品牌包装、渠道建设、市场推广上,工作组更是借助南京后方的资源力量,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并付诸实施。

  目前,全县小油菜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小菜籽油“天边墨竹”品牌注册应用,生产工艺得到提升,产品包装、商超铺货、客户拓展等均已完成,带动了4000余户种植户实现增收。站在榨油厂里,闻着浓浓的油香,县净土公司负责人索朗加措感到幸福和满足,他说:“2020年、2021年,墨竹小菜籽油累计订单额超过1200万元,榨油厂成了全县效益最好的扶贫产业。”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王鹏 编辑/刘佳)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