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达80件,每平方公里产出GDP达41亿元,总体建成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行区。”2022年,在区党代会上鼓楼区立下了这样的奋进目标。
作为江苏省会功能核心区和南京中心城区,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等多重战略机遇在鼓楼交汇叠加。以1%的面积,贡献了南京全市近12%的经济总量——2021年鼓楼区在经济发展高质量方面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近日,在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赛迪创新百强区(2022)”榜单中,鼓楼区位列全国第20位、江苏省第3位。
然而,鼓楼也面临各种新城、新区的挤压,老城的既有优势被不断稀释,面对空间不足、动能减弱、人口流出、产业外迁等多重不利因素何以破局?
创新引领 政策先行!
“《政策》聚焦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领域和环境,提出务实管用的支持举措,破解堵点问题更加具有精准性。” 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区域创新中心主任韩子睿认为,空间问题是鼓楼作为老城区直面的主要矛盾,在有限空间内,不断拓展“创新维度”,增加“人才密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是破局关键。
在有限空间内延伸“创新维度”和“人才密度”
近日,《鼓楼区关于深入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行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正式发布: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有奖”,研发费用 “直达快享”、 “小升高”“高升规”专项培育、孵化器减免中小微企业房租补贴 “多级联享”……《政策》围绕五个“聚焦”,力求五个“先行”,形成支撑先行区建设的“1+N”政策体系,新增“智改数转”、科中小、高升规、科技服务业等7项突破性条款,助企纾困、助力创新发展、稳定经济增长,体现鼓楼科创政策特色效应,进一步吸引各类创新资源向鼓楼集聚。
一方面《政策》要求“持续打造城市硅巷科创空间”,向存量空间做增量文章: “对市级认定的硅巷产业空间已进行的装修改造,按照审计确认费用的15%给予一次性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鼓励改造老厂房、盘活老校区,打造集约紧凑、功能互补、结构完善、校地融合、产城一体、创新创业活跃度高的城市“硅巷”。
万谷硅巷、智梦园硅巷、红五月硅巷……一批批零散、低效能的载体资源不断被激活。越来越多的产业创新的龙头和潜力股落户鼓楼。目前,鼓楼已建成超过40万平方米的城市硅巷载体,各家硅巷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度达72%以上。
同时,《政策》设立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培育资金和2000万元区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专项资金 :研发补助“达标即享”、研发费用“直达快享”、“升规”“稳规”奖励“两年连享”……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不断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另一方面,《政策》聚焦人才资源,“不拘一格降人才”。
6月2日,2022南京国际人才供需对接(鼓楼区专场)成功举办,“鼓楼区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揭牌,鼓楼持续搭建国际人才与本地科研院所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创造地方政府与科研院所及企业合作“引才育才”的新模式。
“创业人才优孵”、“高校人才优享”、“企业人才优育”三大工程并行,鼓楼为老城区建立引育生态体系:扩大补贴范围,提高部分重点项目的金额补贴标准,规范优化申领流程……《政策》通过实实在在的奖励措施,鼓励企业发挥用人主体作用,加大创新类人才及海外人才的引进。汇各方之力,坚持全视角聚才、全链条育才、全身心留才,奋力建设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将“论文”写在社会发展蓝图中
在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包括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在内的7所高校均位于鼓楼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水力学研究所所长胡亚安认为:“在基础研究、科技人才、科技教育等方面,鼓楼已经拥有其他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事实上,高校有载体,有人才,有技术,是最好的创新“合伙人”,但是,“酒香却怕巷子深”,想要撬动高校留在主城的资源,双方同频共振,并不容易。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和科研优势?在鼓楼区,新型研发机构正在成为加强校地融合的“粘合剂”。
今年疫情期间,一套可以自动获取人员的核酸检测记录、找到未检人员的系统,能将重点人群的应检尽检的区域完成率从原先的80%提升到了98%,让工作人员的报表统计工作量减少了80%。这套系统的研发企业就是鼓楼区的新型研发机构——南京边缘智能研究院孵化的公司。南京边缘智能研究院院长、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郭永安介绍,在南京邮电大学校内同样有一所“边缘智能研究院”,不同的是,校内研究院专注于理论创新、核心技术研发、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而校外研究院专注于产业创新、应用创新、示范应用与技术转移,从而实现协同发展。
《政策》鼓励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在本区创新创业,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到区内企业兼任科技副总,同时提出:对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各参与方,区级专项资金分别给予技术输出方最高30万元、技术转移机构最高100万元等绩效奖励;增加对技术经纪(经理)人的奖励,鼓励民营创新型领军企业与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
“这样的支持方式更加突出市场性,政策资金更加强调有效性。”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区域创新中心主任韩子睿表示。以市场为导向,《政策》聚焦产业升级,努力打通区域内科教资源与经济发展间的“隔膜”,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激活老城区资源潜力和内生动力,把科创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今年南大、南师大等高校举行120周年校庆,众多校友重回母校、重返鼓楼。我们着力于改善片区‘硬环境’以及优化‘软机制’,期待对高校有着天然回归情怀的学子,在周边品质空间环境提升的加持下归来发展。”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省第十四批科技镇长团鼓楼团团长王丽娟说
目前,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学校周边街巷的“微改造”“微更新”“微装饰”“微提升”正在有序推进。“对经‘创赢鼓楼’和校友组织选拔落户鼓楼区的企业提供落户支持,对举办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活动,给予最高50万元活动经费补助。”通过发展“校友经济”及国际合作、发科创载体运营活力等措施,《政策》聚焦区校协同,构建融合创新格局。
另外,《政策》还提出畅通融资拓展渠道,健全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服务业等多元保障体系,明确“根据人才企业发展绩效,给予5-50万创新创业服务券补贴;对省级及以上企业研发平台,经省、市绩效考评结果优良的,每家最高给予10万元奖励;支持建立和发展招企引智合作网络,根据揽才引企绩效,给予组织机构最高50万元奖励等。”一系列创新政策举措,全域塑造鼓楼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持续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行区建设走向深入。
(来源:我苏网)